金克木
有人記下一則逸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
舉例說,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須有《圣經》(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沒有《圣經》的知識,就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后的書。
又例如讀西方哲學書,少不了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狄德羅、培根、康德、黑格爾。不是要讀全集,但必須讀一點。有這些知識而不知其他,還可以說是知道一點西方哲學;若看了一大堆有關的書而沒有讀過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學了西方哲學,無非是道聽途說。又比如說西方文學茫無邊際,但作為現代人,有幾個西方文學家的書是不能不讀一點的,那就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訶德》。文學作品是無可代替的,非讀原著不可,決不能滿足于故事提要和評論。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古書,包括小說、戲曲。這樣的書就是:《易》《詩》《書》《春秋左氏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里的許多詞句和用意也難以體會。
以上舉例的這些中外古書閱讀量并不大。外國人的書不必讀全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中國的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例如《禮記》中有些篇,《史記》中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就不是供“讀”的,可以“溜”覽過去。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
(摘自《讀者》)
大錯何以要“鑄”成
李莉
“鑄成大錯”這一成語的現代含義可以說是世人皆曉。但是,大錯何以要“鑄”成呢?怕是很少有人能解釋清楚了。
原來,這里的“大錯”本是古時的一種金屬錢幣。后來作為“大錯誤”理解,只是人們的借用罷了。
“鑄成大錯”作為一個定型成語,最早源自于北宋《蘇軾詩集·卷十八·贈錢道人》一詩:“當時一快意,事過有余怍。不知幾州鐵,鑄此一大錯。”此處的“大錯”。是指西漢孺子嬰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鑄成的一種刀形金屬幣,時稱“錯刀”,省稱為“錯”。
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唐哀帝時(906年),魏博節度使羅紹威與朱全忠商謀,將不服管理的屬下武將田承嗣殺害。后來,朱全忠利用此事要挾威逼羅紹威支付酬勞,無奈之下,羅紹威只好贈送朱全忠牛羊豬十萬頭,物品價值百萬兩。
結果,魏州積蓄幾乎殆盡,羅紹威很后悔,對人說:“合六州四十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意思是說,把六州各縣的銅鐵全部收集起來,也難以鑄成這么大的鐵錯呀!以此來比喻釀成重大錯誤。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