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潘亦純
掌閱科技的內容與渠道與背靠騰訊的閱文集團難以抗衡,公司引以為豪的用戶活躍數則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營銷推廣費用,這又將進一步推高成本,帶來不小的業績壓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4G通信、版權付費意識的興起和普及,我國數字出版與電子付費閱讀市場都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5~201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2015年我國數字出版行業市場規模為4403億元,同比增長30 %。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數字閱讀行業備受關注的公司掌閱科技(603533.SH)于2017年9月21日上市之后,連續拉出26個漲停板,成為A股2017年以來漲停板個數最多的次新股之一。2017年11月14日掌閱科技股價創下73元的歷史新高,而發行價僅為4.05元。不過此后股價便一路回落,截至2018年1月11日,已跌到41.95元。
在數字閱讀群雄競起的當下,掌閱科技如何突出重圍?近日《投資者報》記者致函致電公司董秘辦公室,有男性工作人員回電稱,不方便接受采訪,請記者以公開數據為準加以分析。
競爭對手巨頭環伺
掌閱科技近幾年業績走勢處于增長期。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分別為6.4億元、11.98億元、12.5億元,增速為52%、87%、40%;凈利潤分別為0.3億元、0.7億元、0.97億元,2015年同比下滑48%,此后同比增長161%、70%。總體來看,雖然營收大幅增長,但是凈利潤一直徘徊在1億元以下,有投資者擔憂公司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此外,公司近幾年的毛利率、凈利率不斷下滑。2014年至2016年毛利率分別為50.24%、48.45%、32.95%。就在2013年,公司的凈利率還是23%,但到2016年,凈利率已下滑至6.45%。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這要從掌閱科技面臨的巨大行業競爭壓力說起。
當前,數字閱讀行業呈現“一超多”的強勢格局,其中“一超多”是指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此外還有阿里系、百度文學等數家閱讀平臺,且這些平臺都背靠巨頭,只有掌閱科技因入場早,靠自身發展一步步走到現在。不過,這也意味著,掌閱科技資金實力并不占優勢,且無論在作品數量、作家人數、IP數量等方面都跟龍頭企業有很大差距。
就營收來看,公司的最大競爭者閱文集團2014~2016年的營收分別為4.66億元、16.1億元、25.68億元,而同期掌閱科技營收4.2億元、6.4億元、11.98億元,二者的營收規模在2014年還處于同一起點,兩年過去,2016年閱文集團營收規模已然是掌閱科技的2倍。而在市場份額上,閱文集團占到43%以上,掌閱科技僅占14.9%。
內容和渠道不占優
對于在線閱讀行業,內容和IP是核心競爭力,這方面掌閱科技也不占優勢。
截至2016年年底,閱文集團平臺共有作者5300萬人,占中國全部網絡文學作者的88.3%,數字內容8400萬冊。相比較之下,掌閱科技旗下也有作者,但數量較少,數字內容也僅有52.38萬冊。
另外,從IP數量上看,2016年,十大搜索率最高的網絡文學作品中,有9部來自閱文集團。據全球知名產業數據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報告,2016年中國發行的網絡文學改編的娛樂產品中,按票房計20大電影中的13部,20大最高收視電視連續劇中的15部,都是基于閱文平臺的文學作品而開發。
而掌閱科技的內容大部分來自于版權采購。2014年至2016年,公司版權內容的采購金額分別為8723萬元、1.1億元、3億元,三年已翻了三番。為了保證平臺內容量,公司在招股書上曾稱,將投入9.33億元加強版權采購數量,版權采購金額的高速飛漲,也從側面反映了頭部內容爭奪戰的激烈。
此外,掌閱科技還將大量資金用于營銷推廣,而且相比對手,公司的流量獲取成本更高。2014年,公司的渠道+廣告營銷費用只有1.66億元;到了2016年,營銷費用已經翻了兩番達到5.93億元,是其當年內容成本的2倍多。
2014~2016年,掌閱科技的版權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6.89%、18.66%、24.46%,同期渠道成本則分別占比23.97%、22.57%、33.67%。這兩項成本總和到2016年已達營收的60%,且營業總成本也大幅增長,2015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分別為6.02億、11.19億、11.25億,同比增長71%、85%、45%。
而對于渠道推廣費用增長的原因,目前,掌閱科技的渠道營銷方式主要是與手機廠商達成預裝iReader應用的收入分成協議。但是渠道商分成比例已越來越高,與Vivo、OPPO的收入分成協議自2015年下半年,已經從對半分轉為4:6。
業務模式單一
除了在內容端與渠道端的壓力之外,掌閱科技的業務模式也較為單一,目前其對付費閱讀收入過度依賴,版權收入和廣告業務則呈現劣勢。
掌閱科技近三年來的付費閱讀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直高于九成,版權收入雖然在2016年達到千萬級別,但比重也未超過1%。而閱文集團付費閱讀營收比重已降至77%,版權收入已到9%。
究其原因,業界分析可能是因為掌閱科技版權運營模式的限制。掌閱科技主要是通過向愛奇藝文學和阿里文學等頻道分發內容,影視改編方面的動作屈指可數,其與樂視影業等達成的影視化合作恐怕也沒有下文。
不過,掌閱科技較為自豪的優勢在于用戶活躍數量和用戶滲透率上。目前“掌閱”平臺擁有超過6億注冊用戶,2017年1至3月平均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億。2017年一季度中國移動閱讀市場活躍用戶中,掌閱科技旗下掌閱iReader以22.95%的用戶滲透率位居行業第一。
不過,閱文集團的QQ閱讀一季度用戶滲透率也達到22.48%,與掌閱科技的差距縮小。同時用戶活躍數、用戶黏性和滲透率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推廣營銷費用基礎上,公司若想繼續保持這一優勢,恐怕要在渠道上砸下更多真金白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