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在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里,空軍中尉約塞連畏敵厭戰,違犯軍紀,出現嚴重失誤,導致多人陣亡。這本是一次重大事故,如果如實上報,不僅約塞連要上軍事法庭,所在部隊會蒙羞,指揮官也要受到牽連。主官卡思卡特正左右為難,無計可施,他的副手科恩中校出了個“妙計”說:“你要知道,凡是碰上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事,我們反倒要自吹自擂——這或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一門訣竅,好像從來就不會出什么差錯似的?!辈⒔ㄗh上報編造的約塞連“英雄事跡”,獎給他勛章一枚,提升為上尉。最后,這個事就這樣糊弄過去了,上上下下都揣著明白裝糊涂,誰也不說破,皆大歡喜。可惜他的戰友們卻白死了。
看來,“喪事當作喜事辦”,并非咱們的“專利”,老外也運用純熟,長袖善舞。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莊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記錄。舊時,按照我國民間習俗,向來把老年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因而有“紅白喜事”之說。八十歲以上的人死了叫紅喪事,即“喪事當作喜事”辦,貼紅對聯;八十歲以下的人死了叫白喪事,貼白對聯。這體現了國人對死亡的達觀態度,不無道理。但要把這個辦法運用到國事政事上,那就可能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狼狽不堪。百般屈辱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本是國家民族的奇恥大辱,理當上下同心,臥薪嘗膽,發憤圖強,以雪前恥。慈禧太后卻厚顏無恥地要慶祝“西狩”回京,大宴群臣,遍賞部下,進官加爵,搞得喜氣洋洋,大肆鋪張。一時引起輿論嘩然,中外側目,多家外媒反映說“實在看不懂”,“好像是老太后打了一場大勝仗似的”。
就這還不過癮,面對國破家亡,江河日下的頹勢,她還要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地慶祝七十大壽,引得國人—片罵聲,尤以章太炎那一副對聯為妙:“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其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币粫r間,傳遍民間官方,慈禧太后這個善于“喪事當作喜事辦”的高手,被這一悶棍打得元氣大傷,沒過幾年就一命嗚呼。
今日而論,喜歡或善于搞“喪事當作喜事辦”的官員還真不少。在有些地方和單位,—旦發生重大事故、重大失誤、重大災害,他們先不忙著處理事故,安撫人心,搞好善后,查找原因,而是先想方設法去瞞報遮捂,實在捂不住了,就退而求其次,去發現成績“亮點”,去挖掘“動人事跡”,去“化腐朽為神奇”,“變壞事為好事”。并不惜弄虛作假,拼湊故事,推出典型,在媒體上廣為宣傳,反復炒作。有的還事后召開盛大表彰會議,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弄得喜氣洋洋,春風滿面,好像從來就沒出過事一樣。一些事故,遇難上百人,真正因救援而獲救的僅有幾人,可是后來卻開大會表彰了救援的多個先進集體和百名先進個人,與獲救人數實在不成比例,讓人不由得就想起了科恩中校的“妙計”。
“喪事當作喜事辦”之類,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禍國殃民,理應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為什么會世代不絕,屢有出現?原因也很簡單,無非是當事者的良心良知缺失,私心虛榮心作祟,管理者昏聵無能,失于監管明察。于是,科恩中校的‘妙計”就會“永葆青春”,并一再驗證歷史學家克羅齊那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