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2017年,證監會明顯采取了收緊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的做法,這是為應對過去兩年來再融資遠高于新股發行的情況。一方面,2月份出臺的再融資新規及5月份出臺的減持新規對企業增發融資進行了限制,另一方面,9月8日證監會將可轉債的資金申購方式改為信用申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可轉債漸受企業青睞,但是可轉債發行中,大股東可以憑借優先配售制度,獲得可轉債份額,且無鎖定期等退出限制,從而擁有了比增發更便捷的籌措資金通道及快速獲利變現的手段。
2017年,10月20日雨虹轉債上市,短短10天內,控股股東兩次大幅減持,按照雨虹轉債的均價118元計算,控股股東盈利可達6624萬元,投資收益率達18%。無獨有偶,林洋轉債11月13日上市首日即遭到大股東拋售。
中國股市應該成為增量財富的創造場所,而不能淪為一個存量財富的再分配場所。“高送轉”、“定增”的現象得到了抑制,現在“借尸還魂”又跑到了可轉債上,私人企業的控股股東不去創造增量財富,而是繼續玩弄手段,從中小股民手里賺錢、從存量財富的分配上賺錢,這不僅不公平,更是惡劣的行為。可轉債減持仍然是大股東的一種變相減持,本質上,私人企業一股獨大的問題不解決,他們就必然從傳統股票減持變成利用其他手段進行套利。
這些發行可轉債的公司,一方面自己公司打著缺錢的名義融資,另一方面大股東在融資的過程中賺錢,在短短幾天中,大股東就套利數千萬。建議對出現這種情況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進行追責,他們是利用政策空子,從存量財富上剝奪中小股民的財富,這種丑惡腐敗不合理的現象,必須嚴懲。
建議證券監管部門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可轉債減持的問題,迅速制定相應制度。要規定大股東配售可轉債的持有時間,比如6年期的可轉債必須持有3年以上,才可以減持,而且減持也要限制比例。控股股東雖然可以配售可轉債,但是在發行之前必須對持有時間、持有比例作出承諾。
目前來看,大股東利用可轉債偷偷轉移存量財富的做法,主要發生在私人企業大股東身上,國有企業里沒有出現這種問題,因為國有企業的大股東是國家,國家不會做這種事情。今后的監管重點還是要緊盯私人家族企業、特別是一股獨大的上市公司,監管機構對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處理,樹立資本市場的正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