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佳麗
2017年走向尾聲,對于“美國經濟穩步復蘇”的看法,外界基本保持一致。細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只需要再多一點點努力,美國就很有可能迎來歷史上最長的經濟景氣周期。
長周期與低增長并存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記錄了該國過去160年的經濟波動。期間,美國一共經歷了33次經濟景氣周期。其中,最長的一次發生在克林頓(1992年就任,2001年1月離任)時期,保持了40個季度;第二長周期為1960年-1969年,共35個季度。
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2008年下半年,銀行和證券公司集中倒閉,金融形勢整體惡化。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體經濟仍處在明顯下降的階段,但金融市場開始止跌回穩。從就業、收入和工業指數看,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實體經濟開始趨于穩定。NBER分析后決定,新一輪的經濟周期從此時算起。
如果當前的增長態勢可以持續到2018年第一季度結束的時候,這一輪周期就與“歷史第二”持平;若后勁十足,延續至2019年第三季度,本輪周期就會超越歷史第一,成為美國官方記錄中的最長經濟周期。
“如果做到這一點,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可以很驕傲了。其實,他們自己制定的目標還要更長遠,官方計劃是希望這輪周期一直保持到2027年。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周期性的長已經出現,周期性的低也出現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這樣對《經濟》記者分析。
從最新數據看,2017年第二、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分別為3.1%、3.3%。不過,3%的數字很難長期持續,它最終還是會回到2.2%-2.5%的區間。“這種判斷是大家廣泛贊同的,包括美國自己的經濟學家和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曹永福這樣說。
當地時間2017年12月20日凌晨,稅改法案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不少本土企業歡呼雀躍,大眾也對新法促進就業充滿期待。事實上,美國當前失業率已經穩定在4%左右,就業十分充分,即使稅改真對就業有所幫助,失業率的降低空間也已經很小,大規模創造就業機會的期待已不太現實。
稅改對投資的推進作用也有待觀察。美國企業整體上并不缺錢,自有資金比較充裕。相對而言,投資缺乏熱點、投資方向不夠明晰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美國官方測算機構也認為,未來,就業基本上就是當前的狀況了,真的想要提高效率,不如提高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時長。以此為基礎,包括2018年在內的長期未來,美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還是會保持在2.2%上下。”曹永福這樣分析。
而在1992年到2001年期間,美國經濟年均增速高達4%。
減稅效果待定
北京時間2017年12月23日凌晨,特朗普簽署了稅改法案。該法案中的諸多條款將從2018年1月開始生效,標志著美國逾3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行動正式啟動(1.5萬億美元)。稅改法案塵埃落地,兩個改變尤其引人關注:美國企業稅負將大幅下調至20%;企業海外稅收大幅變動。
稅改前,美國企業在海外營收轉入美國時,需要繳納35%的稅務。稅改后,美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獲利,最低征稅10%,企業獲利回流美國現金等價物稅率改為12%,非流動性投資稅率改為5%。
還有一點非常值得關注:新法改變了征稅原則,從“屬人制”到“屬地制”。
全球普遍適用的征稅原則有兩種。一種是屬人原則,采用抵免法或扣除法消除雙重征稅,即居住國對本國居民的全球所得征稅,對其境外所得已繳納的外國稅收給予抵免,或者作為成本費用扣除。另一種是屬地原則,采用免稅法消除雙重征稅,即居住國僅對來源于其境內的所得征稅,對其居民來源于外國的所得,居住國免予征稅。
這也就意味著,稅改后,美國居民(包括自然人和企業)在海外已經繳稅的部分,回國后無需再次繳納。因此,很多觀點認為,上述措施會刺激美國企業的利潤回流。
對此,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査道炯向《經濟》記者指出,如何處理企業(無論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的盈利所得,轉向海外去做實業、去避稅天堂,還是留在國內進行納稅、再投資,是近年來歐美國家比較關注的課題。而這并不是一個單向的減稅問題。
“減稅導致稅收減少,政府的公共財政能力下降,反過來,美國政府能給企業提供的投資減免也就可能跟著下降,減稅的實際可操作空間也會跟著減少。換言之,在其他條件可比的情形下,國與國之間對比企業所得稅水平,依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査道炯這樣說。
不過,美國財政部近日公布的備忘錄顯示,如果該國經濟能夠像特朗普政府所說的那樣,在新經濟政策下實現快速增長,由此產生的收入將足以為1.5萬億美元的減稅計劃買單。
能源市場迸發活力
在陳鳳英看來,與其關注美國稅改,不如分出一些精力關注該國的能源市場,畢竟,“稅改要到2018年才會實施,效果不會快到在當年第一個季度就看得到,但美國能源市場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
近些年,美國液態天然氣(LNG)利用頁巖氣革命的低成本優勢快速發展,新天然氣出口航線相繼開通。盡管目前供需平衡,但國際天然氣市場仍可能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收緊。新的天然氣工廠,從建成到投入運營大概需要4年時間,需求國要想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保持淡然心態,需要在2018年、2019年就簽訂買賣協議。
盡管美國原油庫存不斷下降,為國際油價提供了部分支撐,但其日產量已迫近1000萬桶,僅落后于沙特和俄羅斯。2017年秋季,國際油價向60美元/桶沖刺的時候,美國頁巖油廠商在當季利用產出原油進行對沖(對沖,即特意減低另一項投資的風險的投資)的數量達到了三年來最高水平。2018年,美國原油產出很可能會創下新紀錄。
“美國以頁巖油和頁巖氣為代表的能源市場,已經促使本土生產、生活成本大大降低。未來,美國在能源領域的國際輸出會更加明顯。在發達國家,美國的油氣價格處于最低梯隊。盡管它的原油進出口尚未完全平衡,比起亞洲國家,內部價格還是便宜很多。這對本土工業來說無疑是很好的消息。”陳鳳英這樣強調。
而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為2018年的美國經濟帶來更多信心和期待。
鏈接
2017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2017年美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分別為1.2%、3.1%和3.3%(修正值),其中三季度增速是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推動美國經濟向好的動力有內外兩重因素,就外部因素來說,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同步恢復增長為美國經濟復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和強勁的外部市場需求;就內部來講,經過金融危機后長期調整,美國企業利潤上升、私人投資增大、股市利好等內生性增長因素促進了美國經濟增長。
在特朗普許諾的為企業減稅、減負、放松政策監管以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利好因素帶動下,不僅美國股市三大股指上揚,企業投資信心也得以提振。前三季度美非住宅固定投資分別增長7.2%、6.7%、4.7%,與2016年的負增長-0.6%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設備投資前三季度分別增長4.4%、8.8%、10.4%。私營企業投資增加顯示了企業對美國和海外市場的樂觀信心,也反映了企業對特朗普政府減稅等經濟刺激政策的期待。
出口增長是2017年美國經濟的一大亮點,帶動了美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復蘇。前三季度美出口年化增長率分別為7.3%、3.5%及2.2%,一改去年負增長的局面。11月工業生產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是3年來的最高增速,其中礦業最高達9.4%,制造業次之。美制造業復蘇除了全球新訂單的強勁需求刺激外,還與2017年美元持續弱勢有關。制造業對出口的依賴一直很重,出口的增長無疑給疲軟的美國制造業注入了強心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