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推動和發展特色小鎮。短短幾年,全國性的特色小鎮培育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各類機構、各色人等,用“逐鹿中原、放馬馳騁”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應理性地面對這一機遇,冷靜地分析利弊,及早制定應對措施,使特色小鎮發展之路不要走偏,而是規范、有序、可持續地進行下去。
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特色小鎮在推進過程中出現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和房地產化苗頭等現象。《意見》的出臺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規范扎實地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樹立權威,明確牽頭單位
《意見》指出,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會同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工作,加強對該地區的監督檢查評估。還指出要加強部門統籌,充分發揮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對國務院有關部門已公布的兩批共403個全國特色小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
這樣明確的規定,具有權威性。在當前眾說紛紜、各自為政、自成一體的“亂象”中,總要明確牽頭單位,承擔主體責任,發出權威的聲音以正視聽,有利于工作的推進。
審批權限,考量范圍
《意見》出臺預示著住建部將中國特色小鎮的申報審批權限移交給國家發改委,而且將過去分指標的做法,改為各地區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防止盲目發展、一哄而上。
今后國家發改委還將把國家各部委評選的特色小鎮,適時納入中國特色小鎮的考量范圍。這樣的規定,既實事求是又量力而行,還體現了區域性和差異性,不硬性規定數量盲目發展。其意義在于由國家發改委來掌控全國特色小鎮的發展態勢,動態監測,便于隨時預警,糾偏調控。克服過去存在的“政出多門”“龍多不治水”的現象。
把握內涵,立足產業
《意見》糾正了前段時間人們對特色小鎮的認識誤差,即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地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都帶上特色小鎮的帽子。
要求各地區可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和產城融合,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小鎮;依托大城市周邊的重點鎮,培育發展衛星城;依托有特色小鎮資源的重點鎮培育發展專業特色小城鎮。
這一切都有賴于我們要精準把握特色小鎮內涵特質,立足于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讓特色小鎮的發展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載體。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防止千鎮一面和房地產化。
遵循規律,量力而行
按照《意見》的精神,在特色小鎮的推進中一定要遵循規律,量力而行。準確地說,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在推進中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防止盲目發展,一哄而上;二是避免脫離實際、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特色小鎮成功經驗和模式。任何一個地方經濟發展都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要素和產業基礎,這是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如果不具備這些要素和產業基礎,一味地模仿是不會成功的。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更應從實際出發,科學推進特色小鎮,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的發展之路。
寬進嚴定,動態淘汰
《意見》提出,對特色小鎮實行創建達標制度,這一條剛性規定對特色小鎮的規范推進意義重大。要求各地區控制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數量,避免分解指標、層層加碼。統一實行寬進嚴定、動態淘汰的創建達標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區只管前期申報,不管后期發展的現象發生。實際上,現在已經出現為了申報成功找關系、走后門,搞利益輸送;申報成功后,產業不落地、配套跟不上、發展沒方向的弊端。
主流媒體,宣傳引導
《意見》最后一條提到要“做好宣傳引導”。要發揮主流媒體輿論作用,持續跟蹤報道建設進展,發現新短板新問題,要總結好樣板好案例,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的良好氛圍。
當前的特色小鎮發展存在無序、無樣板、盲人摸象、一哄而上盲目發展的情況。在這種狀況下,中央主流媒體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僅應權威解讀特色小鎮的方針政策,而且要樹樣板、樹形象,宣傳推廣一批好案例,示范引領行業規范發展。《經濟》雜志社特色小鎮研究院成立一年來,也踐行了“中央媒體、權威解讀;綜合平臺、示范引領;高端智庫、規劃策劃;高端人脈、政企鏈接”的宗旨。
從特色小鎮的政策調整,我們看到了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好有關特色小鎮的政策,找準自己的方向,特色小鎮一定會扎實穩步規范推進,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