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勇+李浩
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最早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我國真正開始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是從上世紀末開始,在高校的普及則是從本世紀初開始,其中,標志性事件就是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學〔2007〕24號)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一、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1)對學生的意義。在我國現行的高考錄取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較為復雜,有普通高考統招的、單獨招生的、中專直升的、中外合作辦學的、校企合作辦學等,但無論哪種渠道的生源都存在高考分數普遍偏低,成績普遍較差,大都存在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等問題。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大學生涯規劃教育將能夠讓高職學生樹立職業觀念,清楚認識自我,讓他們合理規劃并充分利用時間,提高時間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為其大學生活和以后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高職院校的意義。高職院校開展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普遍存在學生紀律性不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學生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等問題,這都跟學生的學業目標不清晰,缺乏職業規劃的意識與能力有密切關系。所以,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樹立明確目標和遠大理想,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同時,高職院校開展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有利于學生明確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就業指導等內容可以在學生的求職面試階段為學生提供直接的求職信息和面試技巧,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層次和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3)對企業和社會的意義。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使學生提前了解相關行業和企業的背景、文化以及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有利于解決企業招聘過程中人職匹配的問題,為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節約成本。學生明確長遠的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也有利用企業發現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讓人力資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撐。
二、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從學校層面來看。現在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開展了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關的各種活動、設置了相關的課程,也意識到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之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突出:①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被邊緣化的趨勢,或是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就業指導,功利性地與就業率掛鉤,而忽視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性和發展性。②缺乏全校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頂層設計和統一指導。沒有專門負責該項工作的部門,大都由就業指導中心或思想政治教學部門負責,各部門存在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等問題。缺乏專門的咨詢和指導機構,很難開展對學生的個性化、一對一的指導。
(2)從課程建設層面來看。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建設存在較大差異,普遍存在的問題有:①在教材選擇方面,目前雖有多種版本的針對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材,但是缺乏權威的、統一的系統性教材,有些學校的教學甚至沒有教材,教師上課的隨意性較大,導致教學內容碎片化并缺乏內在邏輯的嚴密性。②在師資配備方面,大都沒有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師資力量,往往從專任教師、輔導員甚至行政人員中臨時選調,教師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沒有統一的教研活動,教學質量參差不齊。③在教學組織上,課時量太少,時間跨度太大,缺乏連續性。授課方式多以課堂講授為主,理論灌輸偏多,教學方式陳舊,缺乏科學的測評工具,沒有實操性的平臺,教學主要以面為主,缺乏個性化指導,重視學生職業目標的設定、忽略實踐過程中的規劃和監督,沒有把學生的規劃與行動統一起來,難以達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真正意義和目的。
(3)從學生層面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我們所做的關于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問卷中,在回答“進入大學后,你經常感到無所事事嗎?”的問題時,有47%的學生回答“是”,在回答“一想到你的未來,你就感到茫然嗎?”的問題時,回答“是”的學生高達65%。由此可以看出沒有規劃意識是現在高職學生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②職業生涯規劃無用論。很多高職學生認為憑自己掌握的職業技能畢業后找份工作很容易,尤其是那些就業前景比較好的學生,認為畢業后跟隨單位的制度走就好了,沒有必要進行什么規劃。從而導致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沒有認真進行自我認知、環境認知,把職業生涯規劃當成一種任務,敷衍應付。這反映出很多高職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就業指導中的找工作,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之于職業發展乃至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③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和調整能力。高職學生還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即使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也往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當執行過程中出現困難和問題時,也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分析和調整,最終導致半途而廢,又回到原來毫無理想和目標的狀態中。
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主觀原因分析。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高考分數偏低,缺少學習的自主性。他們來到大學后沒有了高中時的學習壓力與目標,加之又缺乏時間管理和制定自我學習計劃的能力,從而導致缺乏上進心、求知欲,更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很多高職學生從一進校開始就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他們往往對不能正視自己高考的失利,對自我的認知和能力判斷偏低,干什么都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心和面對挑戰的勇氣與決心。有些學生所學的專業并非是自己高考志愿填報的專業,而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是不可以轉專業的,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更缺乏對本專業和行業學習、探索的興致,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態度也只是簡單當成一門功課來應付,不能沉下心來認真地進行自我分析和社會環境分析,導致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endprint
(2)客觀原因分析。①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我國現有的教育模式下,可以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習都主要以文化課的學習為主,很少涉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大部分學生直到來到大學才第一次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很難理解、掌握并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②家庭環境的影響。目前很多學生家長對孩子學校、專業的選擇往往存在盲目追隨熱點學校和專業的問題,更有甚者,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行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沒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學生選擇院校和專業。此類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往往性格偏執、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基本的集體觀念和紀律意識,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出現學業荒廢的現象,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和以后的職業發展。③高職院校自身問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普遍存在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把職業生涯規劃當成就業指導的一部分,缺乏相應的師資配備、實訓條件和整體規劃。
四、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策及解決方案
(1)調查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軟件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調查和分析研究。因為高職學生的情況和本科院校的是有差別的,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我們必須對我們面對的學生有相對全面的了解。
(2)成立學生社團。成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社團一方面可以承擔職業生涯規劃各種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以及部分事務性工作的處理。比如,調查問卷的發放、回收與數據處理,微信平臺的運營與維護等。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連接。社團成員將由班級主要班委組成,通過發揮各成員的監督和帶動作用,將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觸角深入班級,深入宿舍,深入每位學生中去。對該社團的培訓和指導,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雙指導教師制,增強各成員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
(3)職業生涯規劃比賽。通過組織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可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檢驗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掌握程度,擴大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4)微信平臺的建設與運作。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都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微信對于學生生活的滲透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搶占網絡陣地。建立專門的微信平臺公眾號,在運作的過程中,著力于用生動活潑的素材和網絡化的表達方式,增強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和黏著力,在潛移默化中將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種子播散在學生的心底。
(5)主題班會。主題班會相較于單純的課堂授課,方式更加自由靈活,既可以是授課,又可以是討論;既可以是團隊訓練,又可以是素質拓展。可以依托輔導員、專業教師、校外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集中謀劃、集體備課,打造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主題班會資源庫。
(6)專家咨詢。職業生涯規劃本身就包含學生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對行業、企業、專業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校外專家的指導,沒有對企業家的走訪,沒有對行業的調研,那么職業生涯規劃將成為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因此,必須建立校內、校外專家相結合的專家資源庫。充分發揮社會和企業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外專家的視野與閱歷,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的社會力量支撐。
調查研究是實踐基礎,學生社團是組織保障,規劃比賽是形式載體,微信平臺是網絡依托,主題班會是核心靈魂,專家咨詢是社會支撐。通過六個方面相輔相成的流暢運轉,構建起一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
[1]董 元,曹菁軼.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J].職業時空,2010(1):90-91.
[2]高桂娟.從就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分析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4-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