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雅波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專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專科教育英語課程也應該順應形勢的發展,滿足專科學生成才的需要, 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專科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打好基礎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專科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顯而易見,翻譯能力無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英語應用能力,學生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翻譯技能,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河南省翻譯競賽試題為例,分析專科學生具體的英譯漢能力,目的是了解他們在翻譯實踐中的真實情況,歸納他們出現的問題,探討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他們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
河南省翻譯競賽由河南省翻譯協會舉辦,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全省廣大外語從業人員和大學生的外語綜合素質,適應全國英語考試加大英語翻譯比重的改革新形勢,提高其外語翻譯能力和水平,促進河南國際交流和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深層次對外開放的軟環境,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推出更多合格的外語翻譯人才。翻譯競賽試題(專科組)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英譯漢,第二部分是漢譯英。競賽以現場測試的形式進行。本文以河南省翻譯競賽試題為研究內容,具有權威性、代表性,擁有很大的說服力。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參加河南省翻譯競賽的專科學生,年齡在17~20歲之間,他們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學習英語的興趣濃厚,敢于挑戰、接受新的事物。以他們為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實例分析
研究表明,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專科學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因為不能對原文進行透徹的理解,有些是因為表達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1.不理解詞語或短語的概念意義或基本涵義
例如,“My favorite TV show was Police Woman, with the Rifleman a close second.”
[譯文一]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警察女士,這位警察女士是一個接近二級的士兵。
[譯文二]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女警察,和步兵到最后一秒。
[譯文三]我最愛的電視秀是女警察,伴隨著步槍手第二次閉幕。
[譯文四]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女警察和步兵的結尾片段。
[譯文五]我最喜歡的電視頻道是警察女士和靠近的步兵。
從以上譯文不難看出,學生并不能透徹理解“with the Rifleman a close second”的含義,不明白語符和語義之間正確的指涉關系。據統計,67%的學生未能正確譯出“with...a close second”的意思。英譯漢的關鍵是透徹理解,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凡是完全理解的東西,就不難充分地加以表達。這里“a close second”意思是“緊隨其后,其次”,此句譯為“我最愛看的電視劇是《女警察》,其次就是《步槍手》”。
2.未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特定語境下詞語的含義、意向、情態意義等
英語詞常常多義,適應性很強,詞義靈活多變。英語詞義靈活的原因是詞義基本上受制于語境。語境對詞義起固定作用。
例如,“At thirty-three, I was five feet two inches tall and weighed over 300 pounds.”
[譯文一]在我33歲時,我五個腳趾頭長了5英寸長,并且體重達到了300英鎊。
[譯文二]在我33歲的時候,我有5腳寬2英尺高,體重超過300磅。
[譯文三]當我33歲的時候,我的五個腳頭有兩英尺長了,我的體重也將要達到300英鎊。
原句描述的是作者的身高和體重,譯文中學生卻把“feet”的含義弄錯,邏輯上也比較混亂,不符合常理。“feet”一詞多義,即指 “腳,足(the part of your body that you stand on and walk on)”,又指 “英尺(a unit for measuring length, equal to 12 inches or about 30 centimeters)”,這里“five feet two inches”是一個整體,表示的是“身高五英尺兩英寸”,學生卻把它分開進行理解,鬧了笑話。在實際的翻譯中,一定要對語境做正確的分析判斷,使譯文適合語境。
3.未能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行文風格
例如,“Whenever I saw a cop,I felt the old thrill and the same longing I had as a child.”
[譯文一]無論何時我看見他,我感到十分激動,并且有著同樣的渴望像我小時候那樣。
[譯文二]無論何時我看到一個警察,我感到那種以前的興奮感和相同的渴望在我兒童時期的。
可以看出,以上譯文在處理定語從句“I had as a child”欠妥當,生硬地按照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不符合漢語的語序。翻譯時我們應按照漢語的習慣,把表示時間的狀語放在句首。因此,此句可譯成“啥時見到警察,孩提時那由來已久的興奮和矢志不渝的熱望便油然而生”,這樣既不影響原文所表達的意思,整個句子表達還顯得言簡意賅、連貫通順,語氣較強,符合漢語行文的需要和邏輯關系方面的考慮。endprint
4.未能按漢語的表達法翻譯被動語態
英語的語態是重要的語法范疇,有特定的形式及形態標志,漢語則沒有,以詞匯手段表示語態。英語中表示被動性的手段主要是動詞的被動語態,除此之外,很多名詞、介詞短語以及形容詞短語也可以表示被動。
例一,“I was enthralled with the world of law and order. ”
[譯文一]我被世界的法律和秩序所吸引。
[譯文二]我被世界的法律和制度吸引住了。
以上譯文將“was enthralled with”翻譯為“被……吸引”。此句中形容詞短語“was enthralled with”表示被動的含義,在翻譯時,不一定非把句子中的被動意義用被動式動詞表示不可,我們可譯為“我對維護社會治安心馳神往”。
例二,“In the end, I was offered a position as a police dispatcher. ”
[譯文一]最后我被提供一個警察調度員的位置。
[譯文二]最終,我被提供了一個職位作為一名警務調度員。
以上譯文不符合漢語的表達法。 意義取決于使用,在主動、被動都能適應而效果不同時,譯者優先考慮的是用主動式,強調行為的主動性,突出主語的能動性。此句可譯為“最后我當上了警察調度員”,譯文流暢、自然,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
四、提高專科學生翻譯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專科學生應打好語言基礎,掌握足夠的詞匯量,尤其是短語、習語、固定表達等。這些“預制語塊”介于傳統的語法和詞匯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塊狀結構。它們整體存儲在記憶中,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因此,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學生應該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這些語塊,以便在翻譯時能準確而迅速地提取出正確地道的語言預制模塊,獲得正確的理解,進而給出恰當的表達。
第二,教師要注重英漢詞匯對比,進行詞法和語義教學。英語通常一詞多義,詞義靈活多變,詞的含義范圍比較廣,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大。詞義通常由語境來決定。而漢語詞義比較嚴謹、凝滯,詞的含義范圍比較窄,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比較小。很多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僅限于字典中所列的含義,未能領會其深層含義,詞義的理解與選擇應該與該詞的字典意義、字面意義以及所在句子、段落及篇章結合起來,才能找出它的確切意義。
五、結語
翻譯能力是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是高平面、高層次的語言技能,是專科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技能。然而,英漢兩種語言在詞語、句法結構、表達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其差異性造成了翻譯中的障礙,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出現很多錯誤,他們應該掌握短語、習語、慣用話語等語塊,了解英漢表達方面的差異,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2]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孟慶升.英漢翻譯中的理解與表達[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4(4):134.
[4]邢 青.從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漢譯英錯誤探索公共英語翻譯教學[J].海外英語,2013(14).
[5]邵紅萬.商務英語學習者翻譯輸出中的語言失誤[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6).
[6]魏清光,丁衛國.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語義—語用”翻譯教學模式建構[J].外語界,2011(3).
[7]吉曉霞.國內翻譯教學研究十五年回顧與思考——基于13種外語類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0(4).
[8]李燕芬.論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翻譯教學[J].考試周刊,2008(18).
[9]汪黎明.大學生漢英翻譯實踐中定從典型錯誤分析及應對措施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4).
[10]彭愛民.論隱性信息的翻譯:問題與對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11]王 艷,王雨紅.商務英語詞語翻譯錯誤分析及其教學對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