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翠花 陳洲
摘要:文章闡述了我國植保體系的發展歷程以及其發展目標。結合植保體系在新時期的發展完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體系機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范圍和植保技術現代化等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說明,最后對現代農業質保體系的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減災防災;植保體系
0引言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的生命之源,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近年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多種病蟲害發生問題日趨嚴重。
近年來隨著我國耕作制度的改變,氣候狀況的變化以及農民不規范的種植行為,加大了我國農業病蟲害的發生。隨著我國農耕制度的變化,化學農藥的泛濫使用,嚴重的影響了農業的健康發展,加之農民種植行為不規范,過于依賴農藥,破壞了土壤結構,導致病蟲害發生出現了持續上升趨勢,嚴重的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傳統的農業種植多是一家一戶的個人生產活動,缺乏科學的管理體系,在種植過程中僅憑以往種植經驗進行播種施肥,缺少對病蟲害的監測與預防。如何有效地對其進行治理和防范已經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植保體系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農業減災防災體系,主要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入科學技術手段,以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問題為主要內容,以期提高農耕地的生產能力,提高農作物產量,保證農作物安全,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植保體系發展歷程與目標
1.1植保體系發展歷程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自農耕開始就產生了植保行為。《詩經·大田》中提到了對農業蟲害的防治方法,宋代《金史》記載了北方政府下設的捕蝗官,是最早的植保機構。近代民國時期設立的昆蟲局下設治蝗會和分會形成了早起的植保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各級農業行政部門又設立專門的植保機構,形成了對農業病蟲監測、防治,農藥試驗推廣與植物檢疫功能的植保體系。改革開放以后全國各地植保體系的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組織機構越來越健全。新時期國家對與建立新型植保體系越發迫切,各省市依據農業部(農農發[2013]5號)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積極創建完善現代植保體系建立。
1.2植保體系建立目標
農業植保體系,主要是對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理和監管,以及對農業新型機械設備和新型生態農藥產品進行實驗和推廣,是保證農作物生產安全的重要基礎性措施,建立植保體系,改變傳統的一家一戶農業種植模式,對農業種植中出現的病蟲害問題進行集中處理,保證農作物產量穩定,質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推動我國農業健康發展。農業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和監測工作一直是影響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農業種植中的難點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得到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明顯得到改善,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加大了植保體系的建設,讓農民增收,使農業增效。
2植保體系存在問題
新時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級植保部門迫切需要改變建立完善適應新時期的四級植保公共服務植保體系。在探索原有植保體系與當前植保的更新完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普遍存在的是體系機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范圍和植保技術現代化等方面。
2.1體系機構建設問題
各地方植保部門在響應2013年意見文件確定新時期植保體系過程中,發現隨著體系結構的變化,許多植保機構面臨著新一輪的撤銷與合并考驗。
例如河北省在新建縣級植保體系過程中,把這些機構分為四類,對照后發現縣級植保體系普遍存在著機構組織結構不穩和植保能力的弱化。隨著這種現象的發生,植保機構僅能實現病蟲監測、應急防控等基本職能,而其他職能則被其他部門分割。
分析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可以知道:在有獨立植保機構條件下,由于人員少,沒有獨立的財務系統使經費難以到位而導致的植保機構不穩。掛牌的植保機構,編制被行政科室占用而產生的植保職能處于弱勢的地位。
2.2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由于體系機構中出現的不穩以及職能弱化問題中受限于財政和編制,各地植保站專業人員引進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安徽省繁昌縣植保站從1998年至2014年16年間未進入新人。全縣所轄的植保站植保員年齡趨向老齡化。就楚雄州來說,我州下轄10個縣2000年植保正式職工68人,專業技術人員60人,平均每個縣10人,大多處于年齡30-40歲。到2016年年底州市植保機構正式職工70人,人員增加了2人,其中專業人員55人。專業人員中僅4人是新進人員。其余專業技術人員大多都處于45-55歲。人員面臨青黃不接的趨勢。
2.3服務范圍
上世紀植保站和農技站是以植保技術推廣為主,售賣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為輔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要求技術人員不但要到田間調查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病情況,還要在農資經營處提供技術服務。技術人員能掌握田間病蟲草害情況,了解市場最新農藥及使用技術,以門市部為平臺,和農民交流,開展咨詢服務。隨著土地流轉工作推進,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種植大戶,植保技術人員服務的對象不再是過去一家一戶的農民,服務對象正在逐漸轉換為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這些服務對象種植規模更大、專業性更強、技術要求更高。
2.4植保技術現代化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對植保資金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是這些資金多用于農民補貼如農藥、機械等物資的集中采購,其中少部分用于儀器設備及其他基本硬件設施的建設。在對病蟲現代化監測預警方面投入較少,病情測報手段依然很落后。
3現代農業植保體系的構建措施
①要重視農業植保體系的構建工作,組建專業的工作人員,建立健全的植保工作體系,在進行植保體系建造時要確保其監測、預防及治理體系健全完善,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和素質教育,確保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所需要求達到一致高度,注重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避免由于工作人員工作馬虎敷衍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保證相關工作人員的在崗率和穩定性,以便更好地開展農業監管和治理工作,保證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②在植保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對種植地進行實地勘測并建立數據庫,確保體系建造科學合理,做好種植地的監管預防工作,建立全面的信息網絡,以便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將種植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記錄傳遞,便于專業人員對其進行分析,提出最佳解決措施,推動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良性發展。組織技術人員根據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應急措施,建立災情應急庫,以便管理人員在發現緊急情況時能夠從數據庫中及時搜索相關措施,及時處理相關問題,盡可能減少災害的蔓延,最大程度地降低經濟損失。
③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機構,對植保體系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效監管,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保證工作的執行力度,建立科學的植保管理體系,確保管理工作的科學合理性。當前是科技的時代,在構建植保體系中引入各種科技設備,及時對其進行優化升級,提高工作的精確性。例如,在進行病蟲害監測時購入最新監測設備,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在農作物生產管理過程中盡可能少用化學農藥,轉而使用新型生態農藥,對被破壞的土壤環境生態及時進行有效治理,提高耕地的生產力。
4結束語
我國當前農業植保體系建設已經是農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大農業植保體系建設,有效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降低農業災害治理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提高農業生產收益,促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們植保工作者肩負的一大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