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韓晨

摘要:本文以濕地泡技術為中心點,論述濕地泡與陂塘的概念、濕地泡的工程技術特點、濕地泡的生態功能及休閑、文脈傳承和教育功能。通過對濕地泡這種濕地海綿系統的構建,可以探索一條對濕地和濱水景觀進行綜合治理的途徑。
關鍵詞:濕地泡;海綿城市;濱水景觀
1背景
海綿系統是海綿城市理論的核心內容,濕地泡是一種新穎的工程結構和景觀。一系列的濕地泡可以將塘泡、濕地、水渠等景觀有機組合起來,從而構建綠色海綿體系,實現雨洪調蓄、收集凈化城市雨水、構建濱水景觀的功能。
2相關概念
2.1陂塘
在我國古代把人工蓄水工程稱之為陂、塘、池,陂塘是指在原來自然湖澤的基礎上經過人工圍筑而形成的小型蓄水工程,使其具有:蓄水灌溉、防洪除澇、水產養殖等功能。自漢代以來,陂塘是水利設施中的一員,且一直處于發展之中。其特點是就地利用丘陵起伏和洼地的地形,因勢利導修筑堤壩,形成一定蓄水量的人工湖或小型水庫,然后開鑿渠道講這些陂塘串聯起來,蓄積地表徑流,通過陂塘調度水資源,實現引水灌溉功能。
目前國際上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水塘(pond、farmpond),特指面積在1m2-2hm2之間,一年之內至少存在4個月的,具有自然、半自然、人工特征的水體。
海綿城市是建立在水生態基礎設施之上的生態型城市建設模式,吸收讓自然做工的生態設計技術、古代水適應技術、當代西方雨洪管理技術,實現城市的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生態修復、生物保護、氣候調節和人居環境改善等綜合目標。
2.2.2海綿系統
海綿系統對應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水生態基礎設施,是海綿城市的關鍵。通過生態途徑,增強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實現供給服務、調節服務、生命承載服務和文化精神服務。
2.3濕地泡
濕地泡就是眾多海綿系統類型中的一員,是一種水生態基礎設施,也是一種實現海綿系統的工程技術。簡單的說,濕地泡就是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手段,運用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觀點,進行因地制宜的水生態基礎設施的構建,以形成良好的濕地景觀。
3濕地泡的工程建設
濕地泡的工程建設,根據最小做工原則進行就地挖方,將濕地泡邊緣堆高1-2m,形成邊緣高、中央凹的地形,構建直徑50m、70m、100m不等的圓形景觀,也可以是因地制宜的不規則形狀。(圖1、圖2)
在濕地泡的邊緣高地上種植草木等植被,形成綠色植被景觀。濕地泡的中央凹地中可以蓄水形成濕地,構建水生生態系統;也可以構建干燥沙地等小廣場,用于人們的休閑活動。
濕地泡可以單獨構建,也可以多個濕地泡聯合構建。使用相離、相切、相交的方法,構建規模更大、結構更復雜的濕地泡群(系統)。這樣使之具有更大的邊緣效應,實現更好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
4濕地泡的生態功能
4.1防洪、雨洪蓄滯與旱澇調節
濕地泡可以增加濱水區的面積和比例,具有一定的雨洪調蓄能力。防洪時使出水徑流減小、洪峰減小;干旱時滯蓄的水資源又可以徐徐流出,補給下游,從而達到防洪、雨洪滯蓄與旱澇調節的功能翻。
4.2生物多樣性保護
濕地泡由于周長增加、邊緣效應增強,能為各類物種提供新的生境,隨之生物多樣性增加。
4.3水質凈化與水環境改善
濕地泡一方面通過蓄滯雨水、延緩徑流流速、減少徑流輸出量,從而減少輸出到地表水體中的營養鹽,另一方面在過濾、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過程中分解與凈化污染物。
4.4休閑與親水
結合濕地公園的建設,在較淺的濕地泡中建設人行步道、水景噴泉等設施;在濕地泡邊緣可以建設親水區域;在無水的濕地泡中修建沙池、小廣場等設施,這樣可以增加人與自然的接觸機會,增加濕地泡的旅游休閑和親水功能。
4.5文化建設與教育作用
在濕地泡及其附近可以通過水文化長廊、水博物館、民俗表演等方式,構建水文化、鄉土民俗文化,實現文化建設與文脈傳承。同時這些設施和表演又具有教育功能,增加人們對水文化、水資源、環境保護的認識。
5結語
濕地泡是構建海綿系統與海綿城市的有效方式之一,是一種高效的水生態基礎設施,具有重要的防汛抗旱功能、生態功能及休閑、文脈傳承和教育功能。因此濕地泡的研究將會帶動海綿城市、生態城市的建設和濕地生態恢復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