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是九歌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祭祀的是楚國當時的九類自然神。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國殤》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是一曲悲壯的挽歌。
詩歌先展示的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戰士們身披犀甲、手持吳戈、裝備精良。交戰雙方戰車交錯、殺氣騰騰,戰士們英勇無比,但結局注定是失敗的。“旌蔽日兮敵若云”,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即便如此,戰士們依然奮勇搏殺,“矢交墜兮士爭先”,流箭在耳邊呼嘯,戰馬在身邊倒下,而戰士們毫不畏懼。
在慘烈的搏斗中,作者著重描述了一輛戰車,這輛戰車左側的戰馬已中箭倒地,右側的戰馬也被砍傷,但戰車的主人毫無懼色。“霾兩輪兮縶四馬”,古時作戰,在激戰將敗時,埋輪縛馬,以示堅守不退,主人即以此為“戰壕”切斷自己的退路。并用這樣的行為告訴戰士們:我們就是要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援與枹兮擊鳴鼓”,他舉起鼓槌,又一次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殺氣升騰,天昏地暗。但是戰爭的慘烈引起了天神威怒,“嚴殺盡兮棄原野”,殺氣散盡,全軍覆沒,尸骨被棄原野。
作為挽歌,作者在展示了這場慘烈的戰斗之后,著重謳歌了死難將士的獻身精神。“出不入兮往不反”,戰士們出征之時已抱必死之志,“帶長劍兮攜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死亦重于泰山,氣貫長虹,將士們早將生死拋于身后。
戰國時期將士們為國出征,是一種身份的標志,是一種晉升的途徑,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征。趙將廉頗因戰功卓著被封上卿;秦將白起一生征戰70余場,戰無不勝,受封武安君;李牧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秦將王翦,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始皇尊其為師。戰士們投身戰場,尤其是作戰的主帥多是出身貴族。將士們上場殺敵,一要攻城略地,二要保護自己的家園,更為重要的是維護自己的貴族形象,維護國君的尊嚴,讓國威遠揚。“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將士們舍生取義,笑對生死,這種精神一直激蕩在屈原的內心深處。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楚王的宗親。楚國的利益與尊嚴,楚國的獨立與強大,與他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通。“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這位自比為“香草美人”的懷抱“美政”理想的詩人,以美標榜自我,以尊嚴要求自我,為一切的宗親貴族,對這些為國出征、戰死沙場的將士們,內心充滿了敬佩、莊嚴與嚴肅。
屈原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深受懷王信任,早就為楚國制定了“連齊抗秦”的戰略,甚至不惜抗顏直諫。但是,可與日月齊光的品質和赤膽忠誠的忠臣之意,并不能讓昏庸的楚王清醒,并不能獲得庸俗的同僚的理解。有心救世,卻無力回天,他內心的悲涼可想而知。據相關資料,《國殤》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寫,眼看著出征的將士們為了一個注定失敗的結局而在血戰中橫死疆場,他內心的悲壯感油然而生。
按古代葬禮,在戰場上“無勇而死”者,不能入殮,不能葬入墓地,就成了無主之鬼。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是戰敗者,故而只能暴尸荒野。屈原這曲挽歌,是對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由衷的敬仰,也是為他那顆赤膽忠心的哀傷,更是為摯愛的國家正在走向沒落的悲劇命運無奈的祭禮。
作者簡介:
詹曉慧(1980—),女,漢族,河南洛陽人,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