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需要一路前行的職業,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首先是教師“自我引領”的過程,日常教學和教學科研應成為教師的職業狀態。
一、什么叫日常教學,什么叫叫教科研
日常教學是在學校教學全過程中諸如制定教學計劃、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教研與評價等方面所進行的最正常的教學行為。以學科為主,強調常規性、追求實效性、具有操作性。
那么什么又是教科研呢?教科研就是找出與教學有關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與教學效果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我們常提到的教師、教材、教法等都是因素,學生是因素,學生的年齡、性別、智力、性格等也是因素;家長其實也是因素,家庭是孩子們的原生教育環境。師生所處的環境都是因素。我們若將日常教學中教育因素加以考慮,將一直在思考的“怎么教”和“教什么”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闡述,這就是教科研。
二、日常教學與教科研的關系
(一)日常教學與教科研具有相互交合關系
教科研對日常教學具有反思作用,日常教學對教科研具有反撥作用。換言之,就是教科研是從日常教學中不斷加以反思,加以論證而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反過來又用這套體系來指導和點撥日常教學,使日常教學更符合科學要求,并在日常教學中發現新的問題,再對這些新問題進行反思,再總結出更科學合理的理論體系等等,如此循環反復,相互交合。
(二)教科研與日常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難道我們不都曾有過這種經歷嗎?我們身邊有很多老師,他們的教學效果的確很好,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無論怎么差的班,一旦到了他們手里,其學習成績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提高得很快、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她們沒有將這些很好的方法用理論的形式記錄下來,沒有進行認真推廣和擴大,而將很好的適合校情、學情的好教法埋沒了。所以說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自覺自愿加強教科研,不斷改進教法,挖掘教學中的閃光點;同時要善于總結和發現他人的優秀教法,及時用理論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在日常教學中加以驗證,再用科研的態度和手段逐步加以完善。所謂科研手段就是將日常教學中閃光的想法,良好的實驗效果訴諸于文字。
(三)日常教學與教科研是基礎與提升的關系
日常教學是教師個人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經驗性操作性強的成果容易被人學習借鑒,但適用的范圍比較狹窄,且借鑒者不結合自身實際予以消化,往往只學其形而無其神。經驗化的東西缺乏深度、缺乏思想內涵,研究要有理論引領,要對現有研究進行綜述。
教育科研是對教育教學的專題研究,它強調揭示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追求普遍性、一般性和可推廣性;研究的范圍相對寬些,層次相對高些,過程相對規范些,周期相對長些。教育科研的方式往往以課題的形式出現,成果是研究者在較長周期精心鉆研、大量收集分析資料的基礎上形成的,且往往經過實踐檢驗,因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準確性、創造性、系統性,推廣價值較大,時效相對長些。
日常教學最終是通過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來實現的。日常教學是現場的、及時的、常態性的教學反思,科研是專題性、系統性的反思。日常教學是基礎,科研是提升。教科研應是在持續教學基點上一個自然的升華,而不是為了課題而刻意的追求。離開了日常教學,科研就成了一種空洞的游戲;離開了科研,日常教學就難以深人,只能在經驗交流的層面徘徊。所以教師要把教研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把常態性的反思與系統性的反思有機地融合起來,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四)日常教學與整教科研的有機融合是形成教學風格的基礎
綜觀中外教育名家,無不是將教科研整合于日常教學之中。先有名師,繼而才知其教學法。當名師與其教學法合二為一時才是真正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的教育家。教師只有將教科研理論完全整合于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并從中找出適合于教師個性,符合所教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才能真正變"教書匠"為"教育家"。 不注重日常教學的教科研是毫無生命力的;只注重日常教學而忽略了教科研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更不會成為教育家。我雖不是教育家,但我至少不愿反復重復昨天的故事,我想通過教科研的力量讓自己的教學呈現出活水常鮮的狀態。
三、例談如何處理日常教學與教科研的關系
(一)充滿自信、感染他人
本人一直在英語教學的前線,圍繞英語教育教學我一直在科研上功夫。不論是我的導師、我的朋友、我的家長還是我的學生都希望我成為“優雅”的老師。我也自信能夠成為優雅的老師,為此自己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好的動力、也有更切實的目標修身養性,增加底蘊,涉獵美學。我喜歡在古今中外的世界里探訪,我喜歡在孩子們的小宇宙里生活……我知道我做得很不夠,但正是“不夠”才成就了我的教育追求:讓我的教學充滿藝術,讓我的孩子有美的字跡、美的語言、美的舉止。受我的影響,也可能和我的追求一樣,我發現我周圍越來越多的老師也開始注意得體的著裝、開始關注藝術的滋養、開始在專業內外的書海里徜徉。現在對年輕教師我除了聽課說、課評、課外還為年輕教師的公開課專門上示范課,從板書到課件到環境的烘托到著裝到表情一一口傳心授,現身說法的目的是讓她們切實感受教學理念的運用和具體環節的處理以及對教學美的追求。除此之外,我還為高中楊艷老師的幾次大型公開課進行研課、導課、設計課,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舞美設計還是課件設計都強調“優雅”,現在楊艷老師特別樂于和我一起做《典范英語》12年一貫制教學模式研究。老師們的上進、好學讓我更愿意為英語教育全心付出。我覺得我是為教育而生,我愿為我的學生、為我的英語教學做一個優雅的英語老師,這其實也是自信的功勞。
(二)學習理論、更重實踐
我是英語教師,30多年的英語教學,讓我養成了廣讀書、深研究的習慣。我一直謹記導師的話:英語教師,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師,要聽說讀寫樣樣能,唱畫游演門門通。為此我一直努力在“聽說讀寫看譯輯”、“唱畫游演交制理”方面且學且實踐。我很高興30多年的英語教育和30多年的藝術探尋讓我在英語教育領域里獲得了快樂、獲得了尊重、獲得了朋友、獲得了發展。目前我不僅能從英文世界里汲取能量,還能在傳統文化中獲得教益。二者的融通,使得我的教學更具靈動性、使我的課堂更有生命力,我的教學風格也在“實虛實、行知行”中日漸成熟。
(三)抓問題、化課題
問題是課題的來源。我很慶幸我未曾離開過真正的教育教學一線,這是發現實實在在教學問題的源發地帶。問題一旦發現或問題一旦暴露,我就會思考突破的方式和情境。對于在語音方面有思考而感到困惑的老師,我就將自己總結摸索出的一套循序漸進語音教學路子教給大家;當我發現老師們在情景的創設方面有了疑惑,我就帶著問題聽講座、查資料、觀視頻,與老外或專家切磋,當獲得頓悟后,趕緊在班級實驗田里實驗,然后傳達給老師們。我在語音、故事、課外朗讀、預習(讀寫背)、抓課、課堂收放、家校合作、晚自習,甚至學生排隊方面都做了研究,這些研究其實都是我的一個個的小課題。隨著課題的深入,我竟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懂得了很多,雖然問題依然存在,但因為在行動在思考,問題反倒變得更有嚼頭,問題本身的價值比似乎也提高了不少,我似乎也成了老師們眼中的內行。現在不論我在什么級別的集會上發言、做講座都能得到老師們很大的共鳴、得到切實的反饋和很好地反映,拿高守玉老師的話說:老師們把我當成了真專家。
(四)愿指導、能輻射
我早年的課題《周末親子實踐作業研究》在領導、組長和組員們的指導配合下,得到鋪開,尤其中低段英語周末親子作業能與朗文教材的TASK進行整合,讓語言得以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運用。不僅如此,周末親子實踐作業還能與DAILY TALK SHOW進行整合,讓每日英語演講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和切實配合。每次節假日,各種以備課組為單位的親子作業會很富有生活情趣地在各個家庭展開。《故事教學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化研究中,雖然旁逸出很多思路,但故事的點線面、情景、懸念設計、表演在不斷得以豐富與加強。
現在我的簽約徒弟和未簽約的徒弟越來越多,既有校內的,又有校外的;既有小學的,也有中學的;既有本市的也有外市的;既有本科學歷的又有研究生學歷的,我們雖然身份不一,但我們的共同教育的口號是:“不愿重復昨天的故事,尋找春天里的歌,讓教學保持新鮮的模樣!”
作者簡介:
劉方,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