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鐘 張源林
【摘要】目的 探討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前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觀察組實施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對比兩組術后胸腰段疼痛的評分、Cobb角、傷椎高度及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傷椎高度、Cobb角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胸腰段疼痛評定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顯著,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3..01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往往造成脊柱不穩定,且導致脊髓神經受到壓迫,極易引發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脊柱胸腰段骨折通常采用手術治療,前路、后路、前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聯合等較為常用[2]。本文選取5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探討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X線、CT或MRI檢查,確診為脊柱胸腰段骨折。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6例。其中,觀察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2.92±3.51)歲,高處墜落16例,交通事故傷7例,砸傷3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9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2.16±3.37)歲,高處墜落15例,交通事故傷7例,砸傷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全麻,胸腹部保持懸空狀態,俯臥,由傷椎中心作后正中入路,確保傷椎及鄰近椎體充分顯現,通過椎弓根螺釘進行探測,放置螺釘,將傷椎實施撐開復位內固定,清理突入椎管碎骨塊,實施徹底減壓,將髂骨塊植入后實施修整,且予以加壓固定,完成手術。
對照組實施前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全身麻醉,仰臥位,自左側入路完成內固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術中出血、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觀察治療后患者疼痛評分、傷椎高度、COBB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傷椎高度、Cobb角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胸腰段疼痛評定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脊椎胸腰段骨折比較復雜,通常實施手術治療,前路內固定融合術、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均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3]。但前路手術比較復雜,需術者具備較高操作技術,且手術容易失敗[4]。經樣本研究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傷椎恢復情況更為理想,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總之,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可降低手術操作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預防并發癥,臨床推廣使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鄒逢文,吳小華,張憲彧,等.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6,22(27):73-73,74.
[2] 洪全明,楊可佳,沈 飛,等.前、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比較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6,18(12):708-712.
[3] 張建軍,肖 東,李金光,等.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在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9):1135-113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