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日前,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其中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加強學生在校期間電子產品使用管理,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9月28日 《半島都市報》)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中小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他們除了在家里使用之外,還有不少學生把這些電子產品帶進學校、帶進課堂,占用了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這不僅降低課堂效率,影響學習成績,還嚴重傷害了眼睛,成為中小學生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
實際上,中小學生過度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為了保護中小學生的視力,遏制近視低齡化狀況,各國紛紛使出了一些招數。例如法國國民議會在今年上半年通過法令,從今年9月開學起,全國小學生、初中生在校園內不得使用手機,一旦違規使用,老師有權沒收。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也要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在此背景下,山東省率先以立法形式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課堂,無疑為學校處理學生帶手機進課堂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利于規范中小學生在校園里、課堂上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有助于降低手機等電子產品對中小學生視力的傷害。從這些角度來說,山東立法禁止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課堂開了一個好頭,值得其他省份學習跟進。
同時必須看到,治理校園電子產品亂象,降低乃至杜絕中小學生在校園里、課堂上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立法禁止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直白地說,僅僅有這一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配套更細化的操作規則和舉措,否則對治理校園電子產品亂象恐怕于事無補。
學校首先得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雖然按規定中小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課堂屬于違規行為,學校有權處理或處分,但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校園,老師如何去發現?這會不會誘導學校老師使用違法手段進行檢查,例如直接在學校或教室門口,對每一個學生的書包、口袋進行搜查。退一步說,學生帶手機進課堂被老師“合法”發現了,老師于是暫扣、沒收學生的手機,但老師不是執法者,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老師沒有權利扣留學生的個人物品。對于這些問題,法律法規都必須進一步明確操作細則,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和糾紛。另外,對一些住校學生,中小學校應當恢復和提供公用電話,方便他們與家人聯系。
筆者以為,立法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課堂確有必要,但學校老師如何具體檢查、處理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課堂的行為,同樣需要通過立法進一步規范,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校園和課堂上使用手機的問題得到合法、合理、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