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孔群

芬蘭的游戲業非常發達,首都赫爾辛基被稱為“游戲之都”,風靡全球的電子游戲《憤怒的小鳥》就起源于這里。可是,芬蘭的孩子卻少有沉迷電子游戲的,反而更愛閱讀,閱讀能力也很強。那么,芬蘭人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呢?
圖書館的“密集”服務
芬蘭是世界上圖書館密度最大的國家。芬蘭人口不到600萬,卻有300多家中央圖書館、500多家地方圖書分館、150個流動圖書館,以及12 500多個流動圖書館停靠站,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圖書館網絡。統計顯示,80%的芬蘭公民享受過圖書館的優質服務。
19世紀,芬蘭人就開始建造大量的圖書館。芬蘭法律規定,每個城鎮都必須有圖書館,即使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也要配備流動圖書館。流動圖書館大多以大型巴士作為載體,提供書籍、雜志、報紙以及音像制品,配備閱讀椅、沙發,甚至會播放音樂,一般在沿途停靠,讀者可以隨時借閱。流動圖書館主要服務較為偏遠的社區、學校,還有那些出門不便的老人,到訪次數每周約1至2次,每年的借閱量約740萬冊。
芬蘭的第一個流動圖書館啟動于1962年。現在,芬蘭境內的流動圖書館越來越多,愈發顯現出其強大的功能,即使是在人口稠密的芬蘭南部,一年內流動圖書館的行駛里程可達5萬千米,在芬蘭北部,行駛距離更長。“如果偏遠地區的孩子無法去圖書館,那就讓圖書館來到孩子的身邊”,秉持這樣的服務理念,基于政府與社會的支持,芬蘭成為了世界上圖書館利用率最高的國家。
近年來,人們的閱讀從紙質書逐漸向有聲讀物和電子書遷移。對于這個變化,芬蘭要做的就是增加圖書館的功能。在芬蘭,城市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和圖書館。過去,圖書館是讀者閱讀的場所。現在,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所,人們還可以在里面參加圖書館舉辦的主題活動,如音樂節展示等。圖書館由讀書場所逐漸變為一個綜合體,一個社區,吸引人們主動走進去,保持對閱讀的興趣。
讓孩子愛上讀書
閱讀在芬蘭是一種傳統,代代相傳。芬蘭孩子一出生,就會收到政府贈送的“大禮包”,里面有嬰兒服裝、詩歌繪本和用于書店消費的兒童福利金。這本詩歌繪本是硬板書,有芬蘭語和瑞典語兩種語言,政府希望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吟誦中感受語言的韻律。
政府對教育和閱讀的重視,也讓全民注重閱讀和學習。在芬蘭,人們堅持“三個半”的作息時間,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10點半睡覺,起床后半個小時讀書。讀書成了芬蘭人的生活習慣。芬中創新與教育協會會長Marju Markkanen說,他在芬蘭生活過十幾年,不僅自己是一個興趣廣泛的讀者,而且他的孩子也是。他說,他的孩子從能閱讀開始,每天都要讀幾本書,不讀完就不睡覺,天天如此。
芬蘭父母會在幫幼兒洗澡的時候給他們念繪本,也會在澡盆里放一些形狀如鴨子、海豚、小船等的防水書,給幼兒感官刺激,讓“書”成為幼兒的玩伴。很多父母會從圖書館借來立體洞洞書給幼兒翻閱,滿足孩子的視覺好奇。假如這些書被孩子咬壞了、翻壞了,圖書館也不會讓家長賠償,更不會限制幼兒閱讀,而是拿給維修人員進行修補。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下,書籍成了幼兒的玩具,陪伴著孩子成長。芬蘭父母每天晚上會給孩子讀書或講故事。要做到這一點,對父母的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據芬蘭教育部統計,芬蘭有87%的在職人員是高中及以上學歷,其中有42%的芬蘭人受過高等教育。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為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提供了保障。
對于看什么書,芬蘭家長會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芬蘭家長認為:孩子是用想象看世界的,成年人是用經驗來看世界的,父母不能以成人的視角幫孩子選書。在芬蘭,7歲的孩子可以辦理借閱卡,可以自己去圖書館借書。如果圖書館沒有孩子想要的書,只要在圖書館網頁上預訂,幾天后,需要的書就會出現在孩子附近的圖書館。如果有孩子特別喜歡某一本書,在續借了3次之后,圖書館的電子系統就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訂購這本書,只要付款,他們就會為讀者購買并郵寄到家。
芬蘭孩子上學后,教師對學生最基本、最常見的要求是“一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父母的期待則是多陪伴孩子閱讀。
閱讀能力評估與兒童自由閱讀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系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教授Heikki Lyytinen致力于提高全球兒童的讀寫能力。他認為,導致兒童閱讀困難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生物原因,全世界約有5%的孩子存在閱讀困難,芬蘭約有3%;二是環境原因,比如閱讀教育落實不到位,從世界范圍來看,這樣的孩子達到90%,而芬蘭是0。
界定兒童是否存在閱讀困難,芬蘭有一個閱讀能力評估系統,專門針對四五歲孩子的閱讀能力進行測試,看孩子在上小學前是否具備閱讀能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學習。評估時,地方政府會派專門的教師(一位特教老師、一位心理學者、一位口語治療師)到每一所幼兒園,一對一地進行評估,找出可能需要幫助的孩子,及時提供協助和干預。這也反映了芬蘭的學前教育理念:幼兒不一定需要學認字,但一定要及早發現孩子有沒有閱讀的能力和興趣。
假如有孩子沒有通過評估,負責評估的老師會使用學習軟件Grapho Game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研究發現,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學習跟不上的孩子,使用學習軟件Grapho Game加強字形與發音之間一一對應的聯系,比教師一對一的教學效果要好。家長也可以登錄一個名為LukiMat的教育網站,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材料來輔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完成幼升小的順利過渡。
芬蘭小學低年段每周開設2節自由閱讀課,學生閱讀不限場合、不限姿勢、不限書目。有的學生喜歡趴在地上閱讀,這在我們看來有點不文雅,但芬蘭老師覺得這很正常,因為寬松的閱讀氛圍能夠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能隨時跟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此外,鼓勵學生在互動場景中閱讀是芬蘭學校閱讀課的最大特色。
芬蘭的《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對“互動”的強調遠勝于我們。盡管我們的課標也提到了“互動”,但對“互動”的理解還不夠,比如學生被固定在座位上閱讀,無法分享就無法得到同伴的正向反饋,閱讀就變成了一個人的事情。芬蘭學校的閱讀課,把“互動”當作一種學習方式,隨意走動,及時分享,現場討論,強調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語言和文本的學習。
芬蘭人從0歲的詩歌繪本,到遍布全國大城小鎮的圖書館,再到鼓勵創設閱讀的家庭環境與社會氛圍,以及通過閱讀能力測評找出需要幫助的孩子,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給予協助和干預,強調以游戲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兒童閱讀能力和興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