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深度學習的策略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清在《當代教育科學》第9期上撰文認為,課堂深度學習是指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與創造,實現認知結構完善、關鍵能力發展和復雜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生課堂深度學習的實現與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相關。首先,教師要對課堂中的學生進行立體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當前認知特點等,確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學習目標;其次,要對教材進行多維解讀,解讀學科知識產生的背景、邏輯關系、思維方法、價值意義等,提煉出有背景、有體系、有思維、有價值的結構化學習內容;第三,尊重課堂深度學習環節的完整性、復雜性,重視教學活動設計的系統性和持續性,并在真實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環境中促進學生的互動參與。
小學數學歸納教學的策略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吉智深、教師陳穎在《小學數學教師》第9期上撰文認為,數學歸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重視開展歸納教學,做法有下面幾種。第一,研讀教材,挖掘例題的內涵和價值,做好引導、示范,并在教學中多提出一些需要歸納才能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歸納意識。第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比如:觀察圖形的共同特征,形成和發展幾何概念;觀察特例的變與不變,發現其中的規律;觀察重復現象中的圖形與數,建立函數關系,觀察歸納推理的模式,理解歸納推理的內涵與思維方式。第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對于低年級學生,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猜想,用直觀材料和實例探索猜想;對于中年級學生,要鼓勵他們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拓展推理類型與方法;對于高年級學生,要讓他們明白驗證與證明的區別,知道歸納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可靠。
不同的知識學習適用不同的游戲化方式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嚴加平在《上海教育科研》第8期上撰文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游戲化方式組織學生學習,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不同的游戲化機制或元素。例如,對于陳述性或事實性知識,老師可使用重復訓練的策略,利用游戲可重復、及時反饋的特點,幫助學生達到記憶的目的;對于概念性知識,如學科概念、原理、理論等,可以將已知事物通過隱喻設置與未知事物建立起聯系,將匹配、分類、沉浸感融入游戲活動中;對于程序性知識,即關于“怎么辦”的知識,可通過游戲模擬情境再現的方式,允許學生在游戲中嘗試、犯錯,而各種虛擬實驗室就是很好的平臺;對于軟技能知識,如溝通與合作能力、同理心、領導力等,可在游戲中設計一些互動合作的任務。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理解力的做法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嚴育洪在《中小學教師培訓》第9期上撰文認為,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力是一項重要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力,教師除了為學生提供含有數學內容的閱讀材料,如游戲材料、學具材料等,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提高數學閱讀能力和數學理解能力,還要指導學生讀好數學故事書、數學歷史書,追溯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演變發展過程,拓寬數學視野。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讀好數學教材之外的課外讀物,比如“文學+數學”的閱讀材料、“科學+數學”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知識解釋其他學科的話題或生活中的問題,會用數學的方式解剖其他學科的問題。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整合三種形態
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安桂清在《課程·教材·教法》第9期上撰文認為,課程整合是面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開發模式的必然選擇,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整合大致有三種形態。第一種是課程方案的整合,比如可以將原有學科統整為相應的學習領域,加強學科之間的勾連,也可以綜合幾個學科,推出新的綜合性課程,還可以在國家課程方案的基礎上設置綜合實踐性活動作為必修課程。第二種是科目的整合,如加強課程內容的橫向聯結,強調學科之間、跨學科之間以及學科與兒童生活之間的統整,并對整合性科目的學習目標、內容主題、實施方式和評價方式等進行整體設計。第三種是課堂的整合,體現為以主題或單元教學的方式展開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