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鋒 宋柏奇 靳宏光
【摘要】目的 探討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中醫證型分布特點。方法 應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通過對150例長春地區頸動脈硬化斑塊合并肥胖患者中醫癥候要素在不同年齡、性別等方面進行分布規律分析。結果 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的主要中醫癥候為氣虛、血瘀、痰濁等。150例患者統計出51個中醫癥狀,通過聚類分析方法統計出4組復合證型:痰濁血瘀,氣虛血瘀,陰虛氣滯,陰陽兩虛。結論 氣虛、血瘀、痰濁、氣滯、陰虛、陰虛是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的主要癥候要素。復合證型以痰濁血瘀,氣虛血瘀,陰虛氣滯,陰陽兩虛為主。
【關鍵詞】肥胖;頸動脈硬化斑塊;長春地區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3..02
頸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動脈內膜增厚、管腔變窄、不穩定斑塊的出現,頸動脈斑塊及性質與腦梗死發生關系密切,軟斑是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腦梗死發生的主要成因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者已成為人群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肥胖指數的不斷增加,血脂紊亂會造成動脈內膜脂質沉積加重,并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致管腔變窄,引起心血管事件、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因此,肥胖者合并頸動脈斑塊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正式基于流行病學的發病特點,探討肥胖合并頸動脈斑塊的中醫癥候分布規則。因此,我科經過1年的臨床觀察,將門診及療區150例符合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患者入組,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省中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在長春地區居住10年以上。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2.38±6.54)歲。納入標準:①符合頸動脈硬化斑塊的診斷;②符合肥胖診斷;排除標準:①有精神分裂不能配合者;②不能愿意接受調查者。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1)肥胖的判定標準:BMI(體重/身高)≥24 kg/m2為肥胖;(2)頸動脈硬化斑塊診斷標準[1]:動脈內中膜局限性隆起,厚度超過1.5 mm定義為頸動脈硬化斑塊。
1.2.2 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朱文鋒主編《中醫診斷學》及田德祿主編《中醫內科學》的相關內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2 結 果
2.1 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中醫癥候要素分布規律
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中醫證候要素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按所占比例為:血瘀(44%)、痰濁(24%)為主。虛性證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序如下:氣虛(42%)、陰虛(23.33%)、陽虛(22.67%),見表1。
2.2 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復合證型分布情況
將150例長春地區頸動脈硬化斑塊合并肥胖患者統計出51個中醫癥狀,通過聚類分析分析出5類復合證型,經過臨
床專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認為4類符合臨床實際,見表2。
3 討 論
頸動脈硬化斑塊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并沒有記載,但對本病引出的癥狀卻有一定的論述,如眩暈、頭痛、健忘等。現代對頸動脈硬化斑塊其中醫病因研究進展多為老年體衰、腎精虧虛;飲食失節,脾失健運;五志所傷,情志過極;氣血不足,心脈失養。而隨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肥胖人群已成為特有人群,該人群尤其特殊的病因病機,成麗嵐等研究表明肥胖或中心性肥胖是頸動脈硬化斑塊的重要因素[2]。楊文[3]等研究發現BMI與頸動脈硬化斑塊和BMI相關,肥胖可能參與動脈硬化的形成和發展。故對該人群進行流行病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為中醫治療提供基礎研究。
我科正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對300余名患者的篩查,找出符合西醫臨床診斷的150名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患者。并對上述患者進行癥候要素的研究,得出主要結論為: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統計得出氣虛血瘀,痰濁血瘀,陽虛氣滯,陰陽兩虛四種證型,為肥胖合并頸動脈硬化斑塊患者提出診療依據,但本研究仍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為統計提出更準確的數據。
參考文獻
[1] 王振明,張海濱,趙樹林,等.老年人頸動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斑塊的現況調查[J].河北醫藥,2014,36(5):2841-2842.
[2] 楊 文,李志發,肥胖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硬化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5,24(1):16-1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