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張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之下,研究陜西的對外貿易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陜西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出口商品總量不斷增加,結構也不斷優化。縱觀陜西省出口貿易的發展現狀,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陜西省出口貿易的總量變化
總體上看陜西省出口貿易總量穩步增長。其趨勢圖可由表1反映出來,具體分析如下。

表1 陜西省歷年進出口總額
其一,從區域上看:陜西省地處內陸省份,在資源稟賦上并無外貿優勢。但是隨著對外開放政策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際貿易不斷發展壯大,陜西省的進出口規模日益擴大,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其二,從規模上看:2016年,陜西省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 974.80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4.2%。規模再創新高。外貿進出口質量也在同步提高。
其三,從增長速度上看:2007—2016年,陜西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了3.62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6.2%;2016年,陜西省進出口商品總額增長到了1 044.61億元。
其四,其中,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133.16億元,增長13.8%,其中出口總值103.39億元,增長15.63%,進口總值29.77億元,增長7.87%。國家戰略和政策利好效應越來越明顯。
(二)陜西省出口貿易的方式變化
出口貿易方式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三種類型。陜西省三種貿易方式出口額所占比重變化不明顯。三種貿易方式中一般貿易占主導地位。一般貿易出口額在2011—2012年所占份額在61%—63%之間;加工貿易出口額所占比重在38%—36%之間。其他貿易方式出口額所占比重較小,并且有下降趨勢,如,2011到2012年間下降了33%。具體情況見表2。
(三)陜西省出口貿易的結構變化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陜西省國際貿易規模越來越大,產業結構也隨之優化升級。陜西省的陜西科教優勢明顯,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民辦高校眾多,職業教育突破發展,有力地支撐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了國家建設。資源豐富,陜西已探明礦產資源儲藏潛在總價值超過4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陜西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明顯,各地優勢產業錯位發展,互相補充,互相呼應,使陜西外貿的格局越來越大。關中地區圍繞航空航天、汽車制造、數控機床、能源裝備、輸變電設備、通信電子設備生產,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陜北地區全力推動“以化補油”,新能源利用取得新的進展;陜南地區加快建設原料藥種植加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在發展循環經濟上成果豐碩。截至目前,陜南三市循環產業核心區和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以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為代表的現代循環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陜南水源區發展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成為陜西外向型經濟版圖中的“一匹黑馬”。
巴拉薩的階段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在經濟發展初期的比較優勢是建立在豐富的自然稟賦(如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基礎之上的,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比較優勢就會由自然資源上升到技術、資金、管理、營銷網絡等后天稟賦上,所以外貿出口產品也會朝著資本和技術密型產品轉化。從近年來陜西外貿結構來看,產品的比較優勢正在由自然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過渡。
(四)陜西省外向型企業構成
外向型企業一般是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其他三種類型。幾年來陜西外貿企業的市場表現出現了明顯變化。首先,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股份制公司的進出口份額不斷增加,國有企業的份額則相對下降。目前,國有企業的外貿出口額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70.04%下降至2016年時的38.83%,國企一支獨大的局面不復存在。與此同時,其他類型的企業出口所占份額明顯上升,由2009年時的5.31%上升到2016年時的41.04%,在國際市場上彰顯了較強實力。
(五)陜西省出口目的國的結構變化
目前,陜西省主要的貿易伙伴是臺灣地區、美國、韓國和中國香港,出口額占到進出口總額的50%左右。過于集中的出口目的國,無疑給陜西外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為了化解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各種貿易風險,陜西省正在積極實行多元化出口戰略,開拓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經過幾年的努力,陜西省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外貿和經濟合作越來越頻繁。2017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133.16億元,增長13.8%,其中出口總值103.39億元,增長15.63%,進口總值29.77億元,增長7.87%。除此之外,和亞非拉各國的貿易均有大幅提升。如今,以“一帶一路”為依托,輻射世界各國陜西“大外貿”格局已經初見成效。

表2 各種分組的進出口貿易
(一)外貿體量較小
盡管陜西的外貿成績斐然,但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2015年,陜西省進出口總額298.8億美元,全國排列十八。同期,廣東的對外貿易總額為11 658.6億美元,是陜西的39倍。
(二)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不合理
對外貿易的迅速增長,還是主要依靠能源和要素投入為主的粗放式增長來實現的。因此,外貿企業的競爭力還不強,陜西外貿的品牌還沒有樹立起來。以2014年陜西出口商品為例,機電產品總值為1304.7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77.5%;紡織服裝總值為30.56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82%;礦產品總值為75.23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47%;農產品總值為42.48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2.53%;其他類商品為230.53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3.7%。
(三)出口目的國過于集中
從主要出口國來看,陜西的最大貿易伙伴分別是臺灣地區、歐盟、日本和美國。亞洲、北美、歐盟三個地區的貿易額占陜西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5.36%。外貿結構的較為單一狹窄,存在著很高的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區域的動蕩,將會對陜西省的對外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
(四)外貿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
外貿的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外貿規模和結構就越大,越合理。陜西省區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也不盡相同,于是區域外貿發展不均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從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西安地區進出口總值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93.79%。陜南三市和西安、咸陽、楊凌均實現26%以上的增長率。延安、榆林市外貿增速較大,分別達到103.78%和234.1%。但其他地市相對較為低迷。
(五)出口貿易環境不完善
對外貿易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其快速增長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物質條件、人力資源和科教等因素為外貿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盡管陜西省有著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勞動力和在國內較為先進的科教發展水平,而且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的重工業基礎在全國占有相對優勢地位,但是陜西省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特別是物流、咨詢、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不夠發達,不能滿足出口企業發展的需求,現代物流業的發達與否是影響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軟件環境中,陜西省各級外貿部門包括縣級外貿部門中,能夠懂經濟、會管理、外語熟練的外貿人才較少。國際化經營管理人員更是匱乏,不能滿足“一帶一路”發展的需求。
目前,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對陜西的經商環境和外貿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陜西必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大力發展外貿特別要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交往,為陜西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轉變觀念,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在“一帶一路”戰略和“四個全面”的指導思想的機遇下,不能安于現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緊緊抓住機遇,為陜西長遠發展積累創造能量。要具有國際化的思維和視野,發展陜西“大外貿”,加大人員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力度,拓展對外經濟往來的新方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盡快提升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人員交往。
(二)優化外貿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
近年來陜西省企業出口規模逐步擴大,但是出口商品結構相對單一,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比重偏大,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大,對外貿易產品的創新意識不足、品牌意識不足。下一步應該積極引導企業研發和自主創新,推出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新工藝。積極培育出口產品的品牌戰略,讓陜西的優勢產業、優勢產品聯合進人國際市場,打造“陜西外貿”的大品牌。以經濟開發區、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園、高校創新基地等為依托,不斷推廣普及新技術、拓寬產業鏈,發揮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培育出口商品基地,提高外向型企業競爭力。
(三)制定外貿優惠政策,開拓國際市場
陜西應該按照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2003年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和優勢項目目錄》等目錄,制定符合陜西省經濟情況的優惠政策,并建立符合本省特色的擴大外貿發展的吸引外資方式,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補貼政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此外,還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讓全省的國企由能源型、資源型向技術型、革新型企業轉變,重新發揮國企在外貿中引領作用。
(四)完善外貿體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陜西省進出口的主力主要是省會城市西安及周邊地區,很多市、縣進出口貿易的規模不大、信息交流不暢,阻礙了這些地區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要實現陜西省外貿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一要繼續保持西安等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在對外貿易中的帶動作用;二要制定政策,鼓勵其他地市、縣發展對外貿易,推動縣域對外貿易的發展和開放型經濟的形成。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是我國及陜西省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完善信用商業體系,經濟發展外貿咨詢、中介和服務機構。
(五)改變出口貿易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外資企業和對外貿易相互聯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發展好陜西省的對外貿易,就要發揮外商投資企業的作用。良好的投資環境能為企業降低產品成本,吸引外商的投資。所以陜西省要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發展對外貿易。要完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等硬環境要素。在交通、能源、水利等設施上為外商投資創造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憑借陜西省優良的科教軟環境,吸引更多的外企特別是跨國公司到陜西省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同時,推進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依法行政,依規辦事,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建立良好營商環境。
[1] 汪素芹.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相互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4(1):51-60.
[2] 金哲松.中國貿易結構與生產結構偏離的原因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3):38-41.
[3] 樊 綱,關志雄.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70-80.
[4]王 珂.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升級與貿易條件惡化的相對性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7(4):67-168.
[5] 朱啟榮.中國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12):65-70.
[6] 聶元貞,孟燕紅.中國西部地區貿易模式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以甘肅省為例[J].財貿經濟,2006(8):14-17.
[7]高 然.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出口貿易結構調整[J].消費導刊,2009(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