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劍平 譚 翔
(1湖北省廣水市國土資源局 湖北 廣水 432700;2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2)
耕地拋荒指原有的耕地由于生產成本增加等原因而處于閑置狀態。農業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想實現現代化建設,實現全民小康,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而耕地是保障農業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耕地拋荒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明確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保障農業的健康發展。
1.1 農業比較效益下降。“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通過糧食補貼、農機設施補貼、災害補貼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物價水平的逐年上升,尤其是種子、肥料、農藥等價格上漲,使農民種糧成本提高。即使國家在政策上給予農民補貼,仍然無法改變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的事實。隨著農產品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雖然糧食價格有所上升,但是與生產資料的上漲速度相比仍然較低,農民種糧的收入與成本基本持平,甚至在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時候會遭受更大的損失。此外,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加大,也增加了農民種植的風險,加之城鎮化進程加快,很多年輕人更傾向于向城市轉移,因而農村中留下最多的是老弱病殘,導致大批耕地無人耕種而荒蕪。
1.2 耕地流轉制度不靈活,流轉困難。耕地流轉機制不健全,當前耕地流轉還處于嘗試和摸索階段,關于流轉的價格、標準、權利、義務等均沒有統一的規定。土地流轉更多的是一種自發的、無序的流轉,缺乏政府的政策指導,因而很多時候由于信息不暢無法進行及時溝通等原因,導致耕地拋荒的情形愈加嚴重。此外,耕地流轉的相應配套機制不健全,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不明確,無法保障雙方的利益,使得土地流轉面臨更大的困境。
1.3 缺乏高素質的土地經營人才。農業生產是自然生產與經濟生產的統一,當前農業發展達到一定的規模,要想進一步發展,對土地經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發展需要掌握土地的特征以及生產作物的生長周期規律等基本特征,還應該熟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但是當前農民種植的過程中往往是遵循以往的經驗,缺乏先進的土地管理經驗和知識,因而導致糧食產量較低,經濟收入水平較低。此外,農作物的種植應根據土壤的特征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進行合理的選擇,正是由于農民缺乏相應的知識,往往只種植同類作物,使土地利用效率降低。
2.1 加強國家在政策及資金投入方面的創新舉措。國家政策和資金投入對農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應該通過政策明確土地所有者、經營者在土地拋荒中應該承擔的責任。當前雖然對農民有一定的補貼,但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國家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或者從生產成本上對農業生產資料進行控制的方式降低農民種植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此外,國家可以通過完善相關土地承包責任制度,鼓勵青壯年回鄉務農,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改變耕地拋荒逐漸嚴重的現狀。
2.2 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制度。土地流轉是今后農業發展的趨勢,但是當前的土地流轉承包機制并不完善,因此應該健全土地流轉的制度,建立相應的責任制,明確土地流轉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確導致很多承包商不敢輕易的簽訂承包合同,而農民種糧比較收益的下降使拋荒更加嚴重。因此必須明確相應的責任,承包經營者無法實現耕地的有效利用,導致耕地荒廢的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國家有權收回其承包經營的土地,通過制度的完善保障耕地的有效利用。
2.3 促使農民實現轉型,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想實現農業的高速發展必須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農民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提高農民糧食種植的專業知識和水平,使其對土地的自然特征以及種植作物的生長周期等具有良好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