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麗 劉明霞 楊素堂 張春曉 薛國飛
(平山縣防蝗植保站 河北 平山 050400)
蝗災是一種對農業生產具有毀滅性打擊的生物災害,在中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蝗災曾頻繁發生,并與水災、旱災并稱三大自然災害。中國歷史上蝗災的發生,主要是由東亞飛蝗的暴發所致,由于這種害蟲孳生區廣、繁殖力強、發育快、食性雜,并具有成群聚集和遠距離遷飛等習性,因此,容易猖獗成災。平山縣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地處平原和山區交界地,縣內河流較多,比較大的有滹沱河、冶河。新中國成立后為根除水害,興建了崗南、黃壁莊兩大水庫,由于水庫水位不定,形成了適宜蝗蟲發生的生態環境—水庫蝗區。共有宜蝗面積0.9萬hm2,常年發生蝗災面積0.2萬hm2左右。為了在控制蝗災的基礎上保護好生態環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蝗蟲的生態治理研究,尤其是2000年崗南、黃壁莊相繼成為省會人民飲水供應地后,庫區東亞飛蝗的生態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1.1 平山縣常年蝗蟲發生面積0.367萬hm2,其中夏蝗發生面積0.2萬hm2,秋蝗0.167萬hm2。夏蝗發生密度一般為20~50頭/m2,發生嚴重年份每平方米近萬頭(其中1982年8108頭 /m2,1985年、1987年、1988年、1992年、1994年、2000年均在5 000頭/m2以上)。秋蝗密度一般為10~30頭/m2,發生嚴重年份每平方米可達千頭。平山縣東亞飛蝗的主要發生區域在崗南水庫的西黃泥灘、天子岸灘及通家口灘等。
1.2 東亞飛蝗發生規律。在平山縣1年發生2代,即一代夏蝗,二代秋蝗。
1.2.1 夏蝗。一般出土始期在4月底5月初,出土盛期在5月中至下旬,出土末期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3齡始期在5月上旬或中旬,3齡盛期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蝻期歷時40 d左右;羽化始期6月上旬或中旬,羽化盛期6月中旬或下旬,羽化末期在7月上旬;交尾始期6月中旬或下旬,交尾盛期7月中旬;產卵始期6月下旬或7月上旬。
1.2.2 秋蝗。出土始期7月上中旬,出土盛期7月中下旬;3齡始期在7月中旬或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或中旬,秋蝗蝻期歷時25 d左右;羽化始期在8月上旬或中旬,羽化盛期8月下旬或9月上旬;交尾始期8月中旬或下旬,交尾盛期9月中旬;產卵始期8月下旬或9月上旬,產卵盛期9月下旬或10月上旬。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蝗卵孵化出土時間早晚不同導致蝗蝻齡期不整。
1.3 東亞飛蝗發生輕重與水庫蓄水量的高低密切相關。據多年觀察,一般年份水庫水位為170~180 m,干旱年份水位下降,灘地脫水面積大且雜草叢生,為蝗蟲提供了豐富的食源,適宜蝗蟲發生;年降雨量多的年份,水庫水位上漲,庫灘積水,適宜蝗蟲繁殖區域大大減少,蝗蟲發生則輕。
貫徹落實“公共治理、綠色治理、科學治理”的理念,根據東亞飛蝗的發生規律及當年蝗區田間調查發生情況,在治蝗工作上既要確保蝗蟲不起飛、不危害,又必須保證生態環境不受污染,保障省會人民飲水安全。
2.1 生態治理。在水庫宜蝗區耕翻土地,種植蝗蟲不喜食的農作物如大豆、花生及油葵等,破壞蝗卵及蝗蝻適生環境,從而控制蝗蟲發生為害。并在蝗區周邊推廣植樹造林,增加天敵鳥類的棲息地,以達到生態控蝗、減少蝗蟲密度之目的。
2.2 水利調節。協調崗南水庫管理局適當增加蓄水,提高庫區水位,減少宜蝗面積。
2.3 大力推廣蝗蟲微孢子蟲,進行生物防治。為避免作為省會水源地的崗南、黃壁莊庫區中的水質污染,保障省會人民的飲水安全,平山縣防蝗植保站根據東亞飛蝗的發生特點,2000年就開始試驗推廣了利用微孢子蟲生物防治東亞飛蝗技術,2018年推廣生物治蝗面積3 000畝,取得顯著效果。
2.3.1 作用原理。蝗蟲微孢子蟲是單細胞原核生物,是專一寄生于蝗蟲的一種天敵,通過胃毒作用殺死蝗蟲,主要是破壞蝗蟲的能量供應器官脂肪體等,消耗蝗蟲體內的能量,最終使得蝗蟲死亡。微孢子蟲能夠在蝗群內水平和垂直流行,水平流行主要通過糞便、捕食性天敵、唾液、互相殘殺、交配等途徑;垂直傳播主要通過卵表和卵內攜帶的微孢子傳播給下一代。流行期限能達數年之久,所以,微孢子具有持續控制蝗蟲的作用。
2.3.2 產品特點。蝗蟲微孢子制劑是對蝗蟲具有極強針對性的新類型制劑,除具有微孢子制劑的專一性強、不污染環境、不殺傷天敵、對人畜安全,不產生其它的二次中毒等特點外,還具有對主要優勢種蝗蟲有極強的針對性特點,主要表現:蝗蟲取食率提高、取食微孢子制劑快、對蝗蟲致死速度快、孢子抗紫外線能力強、孢子活性保持時間長,可以適應各種機械噴施,如飛機、普通機械、人工噴施等。
2.3.3 使用技術和方法。蟲口密度5~10頭/m2,大部分蝗蟲3~4齡期為最佳施藥時期,而且最好在風速較小時進行作業。每畝施用的孢子量為6×108孢子/畝左右,即0.1 ml微孢子+2 ml助劑(食糖溶液作為粘著劑)可噴施1畝。依據密度和蝗蟲齡期適當調整用藥量。根據施藥地點的植被種類、植被覆蓋度大小、植被的高低等采用超低量水劑噴霧。噴施對象必須是蝗蟲喜食的禾本科農作物或雜草,噴到蝗蟲軀體上作用不大。
2.3.4 生態治蝗效果。防治后4周之內,蝗蟲蟲口逐漸下降,蝗蟲的感病率可有2次峰值,第1次峰值是前期取食到噴施的微孢子蟲所致,第2次峰值是由前期發病蟲體將該病傳播給后期發生蟲體所致。到防治后的第4周時,校正蟲口減退率可達50%以上,殘存活蟲的感病率達30%以上。
由此可見,蝗蟲微孢子蟲的治蝗效果較好,且具有持效性。而且該種病原物是蝗蟲等直翅目昆蟲的專性寄生物,對人畜及其它類動物無毒,利于保護天敵,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對防止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注意事項:微孢子蟲需冷凍保存,使用前常溫融化后再用水稀釋噴灑。孢子液使用前,劇烈搖動瓶體,使蝗蟲微孢子蟲全部懸浮、混勻后方可使用。大風天或預計3日內降雨,請勿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