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紹玉 趙春霞 華建新 王繼良 張桂珍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大豆原產我國,已有四五千年的栽培歷史。它是糧油兼用作物,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性的經濟作物。大豆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營養豐富,食用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大豆具有多重作用。既可供人們食用,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其秸稈和豆餅也是良好的牲畜飼料。那么如何提高大豆籽粒飽滿度,防止癟莢呢?
由于大豆的品種不同,生育期、花期、成熟期等有所不同。一般按生育期長短,分為早熟種(生育期90 d以內)、中熟種(生育期90~120 d)、晚熟種(生育期120 d以上)。同時大豆生長期間,受自然環境尤其是氣象因素影響較大,旱、澇及風暴時有發生,影響大豆正常生長。因此,應根據選用不同的大豆品種確定適宜的播期,避免形成癟莢。
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大豆開花授粉及鼓粒,大豆開花適宜溫度為25℃~28℃,超過35℃雄蕊失去生活力,適宜的相對濕度為70%~90%。如果大豆花期高溫時間過長,會造成植株呼吸過旺,減少干物質積累,影響大豆開花授粉,造成胚珠敗育形成秕莢;而大豆結莢期的最適溫度為22℃~25℃,最低溫度為17℃~18℃。此時如果大豆生長遇到低溫,直接影響大豆灌漿速度,同樣會造成較高的空秕率;鼓粒期最適溫度為17℃~18℃,若低于17℃~18℃,可造成大豆莢而不實。
大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它的需肥量大大高于禾谷類作物,尤其是氮素。雖然大豆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游離態氮素,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大豆自身生長需求。在播種前根據地力除施足有機肥外,結合中耕加施含氮磷的種肥,保證秧苗健壯。大豆全生育期中,不同生長時期對養分需求有所不同。苗期因種子營養較足,需肥較少,可不施。自分枝到開花初期,需肥量開始增多,根據苗情、地力和施肥基礎決定是否追肥。此時肥料充足,對增花保莢效果明顯。大豆盛花期到鼓粒,此時是大豆一生需肥高峰期,可根據土壤地力、植株長勢追肥,以保證植株生長健壯對養分的需求。如果此時的土壤營養元素比例失調,比如缺硼,可誘發大豆莢而不實(硼是促進大豆莢形成生長的重要微量元素)。另外,氮肥過量,植株高大,田間郁閉,營養生長過旺,易導致花莢稀少,形成空莢、半癟莢,且成熟期推遲。
大豆的澆水時期,看苗澆水。苗期較耐干旱,一般不遇嚴重干旱可不澆水;分枝期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及時澆水,利于促進花芽分化和形成豐產植株,但水分不宜過大,防止植株徒長而瘋秧;開花結莢期是大豆生長旺盛時期,也是大豆灌水關鍵時期。在培育壯苗、形成大量豆莢、減少花莢脫落的前提下,采取促、控相結合的措施,根據植株生長實際情況適時灌水,保證植株生長時有充足的水分供應;鼓粒和成熟期這一階段不可缺水,缺水直接影響大豆結莢率,造成豆莢脫落,或形成癟莢和癟粒。值得注意的是,大豆在生長期若遇大雨造成田間積水,應及時排水,避免植株造成澇害。
大豆結莢期常發生的蟲害有食心蟲、蚜蟲、豆天蛾、造橋蟲、紅蜘蛛、點蜂緣蝽等。豆天蛾、造橋蟲易在高溫的條件下發生;紅蜘蛛、蚜蟲則在高溫干旱條件下易發生;點蜂緣蝽為害時期正是大豆開花期,其成蟲及若蟲均可為害,以成蟲為害最大,點蜂緣蝽也是近幾年為害大豆較嚴重的害蟲,如果防治不及時,形成癟莢、癟粒,嚴重時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