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平
(秦皇島市農業環境保護站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豚草原產于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中美洲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傳入我國。目前全世界共有豚草41種,傳入我國的只有兩種,一種叫普通豚草,另一種叫三裂葉豚草。普通豚草大約于上個世紀的30年代首先傳入我國東北地區,而三裂葉豚草入侵的時間,據零星的記載,為上個世紀的50年代。兩種豚草究竟通過什么途徑傳入,至今人們還不清楚。有人推測普通豚草是在日軍侵華的時候被夾帶在喂軍馬的飼料里進入東北的。1987年,研究人員開始對我國豚草的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在豚草入侵的70年時間里,隨著交通往來、農事操作、流水、動物與人的傳播,它已經擴展蔓延至15個省市。
普通豚草多生長在水分少的土地上,莖直立,株高20~150 cm,個別可高達250 cm,全株表面布滿糙毛,莖多為綠色或暗紅色,多分枝,通常有縱條棱,粗糙,布滿帶瘤基的硬毛,植株上部葉片互生,下部葉片對生,葉片呈羽毛狀分裂,整個葉片輪廓為等腰三角形,形狀與野艾蒿相似,但不同和是野艾蒿葉背面為灰白色,全株葉均互生。雄花為總狀花序,總苞碟形,有波狀圓齒;雌頭狀花序無梗,生在雄頭狀花序下部葉腋處,2~3朵簇生或單生,各具一沒有花被的雌花。瘦果包在總苞內,總苞倒卵形,周圍具短喙5~8個,先端有錐狀喙。
三裂葉豚草: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直根系,多生長在比較潮濕的地方,植株較普通豚草高大粗狀,株高可達250~300 cm,莖綠色,有縱條棱并密生瘤基直立硬毛,葉片全株對生。葉片很大,長寬可達6~15 cm,掌狀三深裂,葉緣有淺鋸齒,葉片兩面均有短粗毛,花序與普通豚草相似。
豚草種子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利用交通工具,隨農產品、搬遷物資、建筑材料、乘客攜帶物傳播,也可借助飛禽、流水、田間作業的拖拉機或其他家用機械進行局部傳帶。
豚草是一類危險性雜草,其主要危害是花粉引起人類的過敏反應。每年7~9月豚草散粉期間,缺乏抗體的人群吸入含有豚草花粉的空氣便出現哮喘、鼻塞、打噴嚏、咽喉奇癢、胸悶頭暈等癥狀,嚴重者不能平臥,甚至發生其它合并癥致患者死亡。
1989年,秦皇島市首次發現豚草。撫寧、昌黎兩縣和海港、北戴河、山海關區共16個鄉84個村發現豚草和三裂葉豚草,發生范圍130平方公里,較集中發生面積為1.25萬畝,每平方米最高密度為4 000株,一般為200株。8月27~28日河北省植保總站在秦皇島市召開豚草現場會,為8月份開展大規模普查打基礎。市政府召開有關縣區領導、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地方鐵路、城市綠化辦公室、衛生局、教育委員會、交通局、農業局、林業局、農村經濟委員會等24個單位參加的除治豚草現場會。副市長崔致中做了發動群眾除治豚草意見的講話。秦皇島市電視臺、秦皇島電臺都作了宣傳,使社會各界引起高度重視,及時進行了除治。
1989年5月,市政府發出除治豚草意見的文件,市植保站、市愛委會與市電視臺共同協作,到重點發生區進行現場錄像,在電視上播放宣傳,發動群眾鏟除豚草。市財政撥專款1萬元用于豚草藥防示范,在秦海公路兩側除治豚草1萬延長米,效果很好。
1990年6月29日,市政府在海港區召開秦皇島市除治豚草現場動員會。到7月底,全市累計出動5萬人次,鏟除豚草200萬平方米。
1997年調查發現豚草除青龍、盧龍兩縣未發現外,其它各縣區均有分布。較集中發生面積約1萬畝,分布在14個鄉87個村。公路、鐵路兩側、城區部分街道、海港區發生較重,已侵入菜園、玉米、向日葵、大豆等農田。
2008年農業有害生物普查中發現,豚草屬在秦皇島市除青龍縣、盧龍縣外都有分布,其中昌黎縣沿公路發生30公里,海港區主要發生于荒地、路邊、溝旁,發生程度2級,為零星發生,危害率10%~20%以上,山海關區主要發生于路旁、荒地,為零星發生。
有資料顯示在我國豚草已經形成沈陽、南京、南昌、武漢4個擴散中心。2009年6月農業部第1216號公告制定了新的 《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不再將豚草屬列為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但是還應該繼續開展防治工作。
3.1 積極爭取市政府政策、財力支持。豚草的防治多生長在荒地、公路邊、鐵路邊、水溝旁、田塊周圍或農田中,具有適應性強、抗逆力極強、種子產量大(每株可產種子300~62 000粒)、種子具二次休眠、傳播途徑多(水、鳥、人、車輛攜帶傳播)等特性,這就決定了豚草的防治必須由農業、林業、園林、公路、鐵路、電臺、電視臺、報社等多部門協作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需由市政府出臺專門文件,牽頭成立由上述部門組成的聯合辦公機構,財政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統一組織、協調豚草的防治工作。廣泛發動群眾,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每年都要進行豚草的拔除工作,常抓不懈,才能把豚草的危害降到最低。
3.2 開展廣泛的宣傳與培訓工作。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畫等多種宣傳手段,宣傳豚草的識別及危害性,在此基礎上針對街道辦事處、社區骨干組織幾次豚草識別、除治培訓。
3.3 人工除治。目前豚草的除治手段主要以人工拔除為主,對成片生長的可以用百草枯、草甘膦等滅生性除草劑進行化學防治。“以蟲治草”技術還處在試驗階段,并未進行推廣,且由國外引入天敵有一定的生態風險,因此我們建議采用人工拔除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方法。選擇在6、7月份組織2次大規模的防治,8、9月份豚草開花期再組織一次重點拔除,同時搞好監測工作。
3.4 替代控制示范。目前豚草的發生主要在荒地及公路、鐵路旁,在全市統一除治的基礎上,和公路、鐵路部門合作,建立幾個替代控制試驗示范區,經過幾年的試驗,如效果很好,再向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