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玲
(平泉市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人民政府 河北 平泉 067500)
林業資源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之一,是構成社會資源的重要部分,但林業種植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林業的種植和管理。為了保證林業種植的科學性,就需要建立更加嚴謹的工程管理系統,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計劃,確保林業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建立合適的保護管理體系,對林業種植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分析,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和解決對策。
林業種植;問題;對策
社會的發展模式在變化,環境也在變化中受到破壞,使林業種植管理工作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在對林業種植環境進行管理時,需要制定科學的林業種植管理方案,對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提升林業種植工作管理效果。對種植區內的土壤進行取樣檢測,選擇合適樹種,保證種植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價值。
1.1 品種選擇不科學。針對林業種植狀況進行分析,可以對農業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判斷,了解生態區內的植被品種、樹木品種,分析出綠化帶的設計方式以及種植區域內的林木種類、分布狀況。在一些生態保護區內植物品種分布相對合理,保證了種植的科學性,但是在一些不受關注的種植區域開展的種植工作,由于技術的缺失和種植管理人員的疏忽,導致綠化設計結構不合理,林木種類選擇單一、種植重疊等問題突顯。
1.2 林業規劃不科學。為了保障林業種植工作順利開展,標準的林業規劃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開展工作期間需要了解林業種植的過程、經濟效益目標、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為了保證林木種植的經濟效益,要分析制約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劃分種植方向、完善種植管理體系。但是目前的林業規劃工作,缺乏科學性的規劃方式,既不能保證林業系統的經濟效益,也制約了當地的林業種植發展管理水平。
1.3 林業種植結構設置不合理。綠化工作逐漸開展,林業種植軌跡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為了保證種植管理工作的科學性,需要對林業種植結構作出分析,保證林業種植的供需平衡,并建立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提升當地的經濟管理水平,保證種植工作的科學性、管理協調性。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需選擇合適的林木品種,但目前的林業種植結構設置方式存在一些問題,種植品種單一、種植方式傳統,大大降低了林木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
1.4 種植技術滯后。科技在發展,林木種植管理的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但是一些邊遠地區的林業種植工作、種植技術的應用水平存在局限性,林業管理手段不夠科學,并沒有做好日常的病蟲害預防以及防火護林工作,影響林業環境的健康發展。
2.1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林業種植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種植原則,結合當地的環境特征、土壤結構判定林木的生長環境以及生長適應性。林木的生長,取決于林木的品種以及土壤的結構,種植作業期間需要分析種植地點的環境特征,了解林木品種成活率以及該地域內的種植條件,選擇實用性高的品種,建立科學的品種搭配方式,構建抵御力強的林木生態系統。
2.2 保證林業種植品種的多樣性。種植林木期間要考慮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選取樹種時保證林木品種種植的多樣性以及林木品種對環境的適應性。了解林木種植條件,控制林木種植過程中的不良因素,避免外來物種入侵。在選用林木品種時,需要提升檢驗檢疫工作水平,避免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既不能盲從引進,也不能單一種植。
2.3 保證樹種配置的合理性。林業種植期間,對樹種進行合理配置,需考慮樹木的生長速度、樹木之間的種植間距、樹木的生長要求。配置過程中既要保證林業種植的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選擇樹種時,需要了解樹種的生長速度和生長周期,合理搭配慢性樹種和速生樹種,進而確保林業擁有健康的生態發展環境。
2.4 判定植物的生長形態。在樹木種植期間,要掌握林業種植過程中的樹木生長形態。分析樹木骨干品種、了解樹木生長過程,有針對性地做好綠化工作。建立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案,了解植被的生長形態、生長趨勢。應用植物美學功能,對植物形態、色彩、功能進行設置,保障林業種植林的美觀性和生態系統的循環性。
[1]吳世創.林業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鄉村科技, 2016(11): 62~63.
[2]李亞楠.淺談林業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現代農村科技,2015(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