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遠,王 薇,張麗芳,曾國浩,李榮波
(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農產品加工業對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保證農民持續增收、調整與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增加就業和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昆明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農產品精深加工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也表明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2]。為促進昆明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昆明市農科院科技人員對昆明市農產品加工現狀進行認真調查和研究,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農產品加工是帶動農業發展的引擎,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核心[3]。根據《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在“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積極打造帶動全省、聯結全國、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的優質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農產品信息及電子商務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農業博覽會展中心和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為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環節的增值收益。
根據2017年昆明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以蔬菜、花卉、畜牧、烤煙、林產業、農產品加工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進行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品牌化、市場化經營的高原特色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社會化服務機制的具體措施,全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積極推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傾斜。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創新“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形式,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強化現有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創建一批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認真落實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投資、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幾年來,冷凍干燥、超高壓滅菌、膜分離技術、輻射保鮮、無菌包裝等現代高新技術在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中逐步得到廣泛應用[4]。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朝陽產業,在延長農業產業鏈、就業鏈和效益鏈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8年,昆明市農業龍頭企業達490家,合作社達4 500家,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35個,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30多家,涉及農產品研發加工的市級科研單位1家,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8%以上,昆明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原特色都市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花卉、蔬菜、中藥材等重點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綠色食品”牌,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深入推進“一縣一示范”工程,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建設現代農業重點縣、林業重點縣。
昆明農特產品精深加工剛起步,規模不斷擴大。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立足昆明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鏈,面向全省資源,形成了以糧油、蔬菜、花卉、特色水果、馬鈴薯、飲料、畜禽產品、飼料、藥材和食用菌等為重點的系列產品,培育起寶峰農產品加工園區、昆明萬家歡食品集團公司等加工企業。同時,當地政府實施當地特色農產品“出滇工程”,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將昆明打造為全國特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區,與特大城市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直通車”,建設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農業產業中心,增強了昆明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推進生物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當前創新是昆明食品行業的最大不足,食品行業研發投資不到銷售額的1.5%,低于其他產業;同時,自我開發能力欠缺,產學研結合不到位是目前制約昆明市食品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昆明市農產品加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率低,初級、粗放、低檔產品多,高級、精細、深加工產品少,產業鏈條比較短,深加工比例小,產品附加值不高,生產同質化比較嚴重。
先進的加工工藝,必須有先進的技術裝備來保障。昆明農產品加工產業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加工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傳統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少,多數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還在沿用傳統技術,生產設備普遍老化,以半加工、粗加工為主。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創新意識比較弱,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精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少。部分企業雖有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的需求,但因企業規模小,流動資金有限,設備更新改造的程度低,轉型升級慢。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特別缺乏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科研和技術人才。
在昆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零散,深加工數量少,技術含量低,加工與研發脫節,多少加工企業只有加工沒有研發,新產品無相應研發技術人才做技術儲備支撐,在經濟轉型升級時,多數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產品缺少競爭力,企業與政府之間,缺乏農產品加工研究創新聯盟組織載體與協同創新平臺,公共資源沒有得到更好的整合,科技轉化率低。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自主創新能力弱,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缺乏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5]。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新產品研發能力不足,產品開發層次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的組織載體,需有關政府部門出臺,組建由科研單位、高校、推廣機構、涉農龍頭企業共同構成的綜合性農產品科技創新聯盟組織,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搭建一個融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協同創新平臺,讓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加速對接和深度融合。根據昆明特色農產品資源分布,建立昆明市農產品生產加工研究示范基地,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建設。政府出臺農產品研發專項配套資金相關政策,加大對農產品加工研發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搭建科企合作平臺,建立昆明農產品科技研發中心,加強農產品應用性集成研究與科研開發,實施專業人才創新培養計劃,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轉化率。
建立人才戰略,提高創新能力。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工技術的進步,而加工技術的進步又依賴于科技人才的支撐[4]。圍繞昆明市花卉、水果、蔬菜、雜糧等資源進行深加工,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深加工水平,提高產品檔次。昆明市農產品加工業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有一批品牌產品、有名牌產品作支撐。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產品示范基地建設,提高昆明市農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積極采用先進農產品加工設備,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加工的轉變,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和效益提高轉變。要加大科技研發的力度,根據市場消費需求,集中力量研發拳頭產品,加快開發新產品,提升企業水平和檔次,提高市場競爭力。
完善產銷鏈,通過農商直供、直銷直供、食品短鏈、社區支農、加工體驗、中央廚房、直銷店、連鎖店、冷鏈物流、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互聯網+”、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營銷、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等新型加工流通業態和消費模式,積極引進新業態新模式,創新銷售方式,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與新技術的融合發展。
有關部門要加強與企業溝通,強化主動服務意識,積極落實惠企政策。要轉變工作作風,進一步深入企業,加強調查研究,查找企業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問題的應對策略。繼續積極推動銀企合作,促進相關資金落實。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在供電、土地、人才引進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