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莎 吳秀林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5年11月首次提出應在適度擴大總內需的情況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號召迅速引發了經濟學領域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共鳴。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倡議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民持續增收。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再次對農業供給側改革這一重要舉措作了詳細的部署。為此,改革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在我國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響應,這將成為新常態下農業經濟全力推進的重要舉措。革命老區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更有必要全力融入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它能進一步釋放老區農業經濟的要素紅利,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三產融合,形成產業的集聚融合效應和聚銀效應。
1.1 農業要素失衡,農產品面臨雙重擠壓的態勢。伴隨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逐漸轉化,革命老區的農業已面臨著雙重擠壓的畸形發展態勢。一方面,革命老區農業要素的供需都深受計劃經濟影響,粗放式的經營管理導致土地資源極其浪費,加上老區資源與環境約束,其物流成本相對較高,農業經濟的運行成本日益攀升,而農副產品的價格滯漲,老區不具備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而且為了單方面地提高產量,農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引起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老區的農產品也遭受到了價格與成本的雙重擠壓,我國許多農產品價格遠遠高于國外農產品輸入到我國的到岸完稅價格,這種價格倒掛現象幾乎封閉了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空間;而且因勞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的提升需求以及農藥、化肥等材料的加大投入,導致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嚴重擠壓。這種雙重擠壓態勢所顯現出來的結構性問題勢必會削弱老區農業經濟的競爭力,迫切需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來充分釋放供給側這一端的要素紅利,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1.2 農業品質結構失衡,農產品供需矛盾凸顯。因資源配置與市場機制使得革命老區的農產品品質面臨著結構性的矛盾,低端農產品普遍過剩,而中高端農產品則嚴重供給不足。一方面,由于老區地廣物博,遠離中心城市經濟的輻射,本土生產的玉米、水果等低端農產品比重大,幾乎出現了產能過剩或供給滯銷的“豐收悖論”,農產品價賤傷農仍難銷,甚至還可能引起低端農產品的惡性競爭,農民辛苦勞作卻增產不增收。另一方面,由于革命老區受地域交通和人力資本的限制,精深加工能力和創新意識薄弱,綠色或有機類的優質農產品比重相對較低,多以鮮銷為主,供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顯現出了高端農產品的供給短板,農民依然增收困難,這種品質結構的供需失衡也充分暴露了老區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迫切需要去低端農產品的庫存而補中高端農產品的供給短板。
1.3 農業產業鏈失衡,產業供給體系梗阻。老區低端農產品過剩而高端農產品卻供給短板,這說明缺乏一個有效的農業供給體系來保障農業產業鏈的運行。首先,由于四川革命老區主要處于四川東部的偏僻地域,農村經濟的運行通常缺乏熟練勞動力,生產效率極其低下,而且農業產業鏈延伸不夠,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或初加工,其附加值極低,老區根本不具備技術優勢;其次,革命老區的土地資源豐富而經營思想保守,過分追求糧食產量而特別強調農業生產環節,忽視對農業產前或產后環節的扶持與投入,以至于農業產業鏈比較單一,出現了第一產業較活躍,第二、三產業相對滯后,產業鏈缺乏必要的長度與廣度。再次,老區的農業缺乏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農產品形態單一,基本上還只是單個農產品之間的競爭,其第一產業的低端性會牽制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二、三產業的運行成本也會嚴重制約其第一產業的推進,導致農業產業供給體系的嚴重梗阻。這種農業產業鏈的失衡現象迫切需要改革供給側的結構來提升產業鏈之間的耦合性,進而提高產業供給體系的多元化效率。
1.4 農業生產主體失衡,農業人力資本弱化。由于革命老區地處偏遠的貧困山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都無法占據優勢,因受經濟、區位、交通、信息等“瓶頸”因素制約,既留不住存量的科技人員,也吸引或培養不了高素質、高技能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即便是每年從老區本土考出去的重點大學畢業生,也不愿再回到老區來就業創業。以至于老區的高職稱人員比重非常低,主體還是初級和中級人才,而且老區具有初、高中學歷的優壯勞動力也陸續奔向中心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務工,本土大多是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使得老區非常缺乏具備一定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優質勞動力,人力資源更不易提升形成人力資本。為此,當前的老區本土人才難濟,已出現了農業人力資本的短板,這種農業生產主體的失衡現象迫切需要有經驗、有技能、有一定創新意識的人力資本作為強力支撐,需要新型職業農民的智慧與技能來改善老區的農業生產主體結構。
1.5 農業生態供需失衡,農產品存在質量隱患。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追求綠色健康的低碳意識也在明顯增強,譬如對空氣的清新、水源的清潔、農產品的生態、工業品的環保等項目的生態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在綠色需求加大的同時,也需要管理效率與質量的提升,當前老區由于地域局限,其農產品的安全快檢和全程監管往往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人員配備、安檢設施和安檢技術都非常滯后,許多農產品缺乏質量穩定性,甚至可能會殘留著農藥、化肥、激素等污染物,而且有的還使用過量添加劑或不規范加工程序等,要改變這類農產品生態供需失衡的現狀,迫切需要從農業供給側的源頭抓實其質量管理。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推動老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確保老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關鍵措施。
2.1 更新農民經營理念,拓寬農業產業集聚思路。革命老區的農村經濟建設要緊跟全國農業發展的節奏,必須踐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推動老區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老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在新常態下,要借鑒發達地區改革農業供給側的成功經驗,順應農業經濟需“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基本目標,理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時間、空間上的邏輯關聯性和方案可行性,堅持改革農業供給側的合理化與農業經營的多元化同向同行,堅持農業產業的集聚統籌與農業經濟的創意發展協同并舉。其次,革命老區因為其偏遠僻靜和原生態的地域特征恰能讓寶貴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得以原生態般地體現,其生態環境和綠色資源非常殷實和富庶,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生態資源尤為豐富的區域,為此可以思考將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作為本土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的主方向,以共享發展理念和減負成效來拓寬農業產業集聚的基本思路。
2.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實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新常態下的現代農業需要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關鍵。常年深居山區的傳統農民其小農經濟意識與現代農業經濟建設極不匹配,農業生產大多還停留在粗放簡單的初加工層面。首先,必須把農業改革的側重點放在供給側的人力資本提升方面,要加大力度推進農民的市民化轉移進程,增加農業人力資本的投資,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讓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體。其次,要讓新常態下的農民伴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自然成長。推行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完善農民用工機制,提升農民就業的報酬。再次,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讓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教育待遇,對農民進行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的生態意識、管理水平以及創新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產能過剩和低品質等供給側問題。
2.3 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形成農業利益聯結機制。改革老區傳統的小農經營模式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其市場風險的抵御力,鼓勵農民創新開展土地、勞動、技術或產品的要素投入與合作,規范農村土地的流轉關系,形成農業利益聯結機制。首先,要加大老區的農技推廣和專業指導。有條件的村社可優先發展專業種養殖戶、家庭農場及各類中小企業或聯合組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多元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其次,要多元化地搭建起老區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針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有效化解農業經營中的各類風險,充分發揮金融產品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保障作用。再次,老區各級政府要在政策、信息、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業經營的支持與指導,可有條件地推行稅收優惠或減免、利潤返還等政策,實現經營收益的合理分配與利益聯結,充分發揮利益聯結機制在改革農業供給側中的導向作用。
2.4 去庫存降成本并舉,實現農業經濟規模效應。首先,通過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融合來實現去庫存。老區可適當考慮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產業鏈,引進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從基地種植到農產品多級加工,到智能倉儲管理,到市場營銷建設,再到鄉村旅游與產業集聚等,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產業延伸鏈,加速農產品流通,在消化庫存中實現有效供給,在去庫存中催生新的產業鏈,有效化解供給側中的各類結構性矛盾。其次,通過提高農業供給側的效率與質量來減壓成本。老區政府要進一步梳理和優化農業行政審批事項,推行陽光行政,實現網上全流程辦理,提高行政效率,激發市場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也要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推行無公害處理工程,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再次,要優化農業要素配置,增強農業的創新能力、改善農業供給結構,通過提高農業要素的生產率和農業規模效應來進一步降低農業成本。
2.5 統籌兼顧補短板,實現農業供給的聚銀效應。補齊短板能有效增加農業的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經濟的活力。首先,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為配合城鄉一體化建設,老區政府可規劃將城市交通、水電氣、廣電、環保等基礎設施延伸至農村,讓城鄉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夯實農田水利基礎,實施引水灌溉和農田水利提升等工程。其次,要補齊農村文化旅游的短板。革命老區要圍繞提升生活品質、集聚人氣、帶動商機的產業經濟發展思路,規劃“城區有主調,鄉鎮有主題,村社有特色”農村文化小鎮,吸引城市人口去感受農村,既能將一、二、三產業串聯發展,也能用文化產業帶動農業經濟,形成連鎖經濟效益和聚銀效應,推動老區文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再次,要補齊農村資源開發的短板。革命老區的農業經濟可思考以當地豐富的綠色資源為依托,以獨特的紅色文化為背景,以城鄉旅游景點為軸心,加大革命老區的資源開發力度,變單一的農產品供給為全產業鏈的有效供給,讓產業的聚銀效應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