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智 李紅梅 車寒梅 李如欣 張孟全 趙 耀 張 建
(1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 邢臺 054000;2邯鄲市蔬菜技術推廣站 河北 邯鄲 056000)
野生蔬菜,簡稱野菜,是指野外自然生長,未經人工栽培,其根、莖、葉、花或果實等器官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產品的要求不僅講究新鮮和營養,而且更加重視綠色天然、無公害無污染以及特殊保健功能。野菜生于曠野,很少污染,鮮嫩可口,風味獨特,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因此,野菜其獨有的天然優勢,成為人們理想的“綠色食品”、“保健食品”。但是隨著野菜生產規模擴大,野菜的種植環境由山區轉向平原,由原生態轉向溫室大棚,由野生采集轉向人工種植,逐漸的加大人工干預程度,過度的施用化肥、農藥,從而導致野菜的野生性和商品品質大大降低,逐漸失去“綠色食品”的標簽。
1.1 分布狀況。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山區野菜資源豐富多樣,蘊藏量巨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發現的野菜種類達1 000種以上,是普通栽培蔬菜的10倍,其中可食用野菜有400~500種,常見的野菜有200種之多,其中草本植物約占57.3%、木本植物約占36.5%,藤本植物約占6.2%,經常被人采集、利用的野菜可達100余種。從東北、西北、華北到西南云貴高原、長江中下游直至華南均有野菜分布,總體上呈南多北少的趨勢。
1.2 營養價值。野菜生長在自然環境下,營養價值大多高于普通蔬菜。野菜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礦質元素、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食用纖維等多種營養成分。據 《中國野菜圖譜》記載,234種野菜分析結果顯示,有88種野菜的胡蘿卜素含量高于胡蘿卜的胡蘿卜素含量4倍多;有61種野菜的維生素C含量比普通蔬菜高50~100 mg/kg;有34種野菜的維生素B2含量比普通蔬菜高0.2 g/kg。例如:山蕨菜的蛋白質含量比芹菜、青椒高3倍,比番茄高2倍;蔞蒿的鈣含量比菠菜高9倍。另外,還有很多野菜含有普通蔬菜所沒有的維生素B6、B12和維生素D、K、F等。
1.3 藥用價值。許多野菜除了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還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醌類、糖苷類、萜類等多種有效成分,兼食用和藥用功能。例如:蕨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具有提神、去油膩、助消化、解毒、清熱、降低血壓、緩解頭暈失眠等功效;馬齒莧含有大量去甲腎上腺素、鉀鹽、檸檬酸、蘋果酸和生物堿等成分,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人體內糖代謝,保護血糖穩定,對糖尿病患者有食療作用,還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蔞蒿全草可入藥,味辛、性微溫,祛風除濕,理氣散寒,有利膈、開胃、行水、解毒等功效;黃花菜的花有健胃、通乳、補血的功效,根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葉有安神的作用,并且黃花菜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還具有抗衰老,增強大腦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的功效。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全國各地逐步開展了野菜的人工栽培。如江蘇南京野菜家種近年來發展迅速,栽培面積達600公頃以上,主要生產菊花腦、萎篙、馬齒苑、馬蘭、蕎菜、枸杞頭、苜蓿和香椿芽等8種野菜,稱之為“南京八野”。安徽太和也已成為中國香椿的著名產區,利用塑料大棚矮化密植栽培技術,使其產量得以提高和供應期得到延長,并綜合開發香椿保鮮、速凍、制罐、腌漬和香椿汁等技術,產品除內銷外,還遠銷東南區各國。
很多野菜品種進行了較高程度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其中,蕨菜、桔梗、馬齒莧、蒲公英、山竹筍、山芹菜、微菜、猴腿、黃瓜香、刺嫩芽、小黃花菜等開發程度較高,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比較成熟,形成了一定的風味特色,市場需求量較大,出口到了日本、韓國、西歐、東南亞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蔞蒿、薄荷、紫蘇、薺菜、野莧菜、苦菜等葉用蔬菜,由于不耐貯藏和運輸,主要銷往本地農貿市場或超市;龍須菜、酸模、野豬牙、短梗五加等以野生采集為主,生產規模較小,處于民間食用狀態,開發潛力較大。
隨著野菜產業的蓬勃發展,野菜不僅為山區林農帶來了較高的收入,還帶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成為我國山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野菜產業發展的意義重大,但是發展還存在規模不大、開發研究投入不多、缺乏創新栽培方法等問題,一直阻礙著野菜產業的發展。一是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野菜資源很多,但很多種類還處于自然采集階段,人工栽培程度不高,種植規模偏小。二是對野菜資源保護意識不強,采收過度,導致部分種類瀕臨滅絕;三是野菜人工栽培技術不成熟,管理粗放,過度使用化肥農藥,致使野菜野生性退化嚴重,品質不佳;四是野菜產品保鮮技術落后,加工程度低,精深加工技術水平發展滯后,資源開發利用率很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有利于野生蔬菜產業的發展,這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野菜產業爭取國家支持提供了可能。為了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野菜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針對野菜產業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4.1 合理有效開發,保護野菜資源。加大對野菜資源的考察力度,進一步掌握其分布、蘊藏量和開發利用價值,保護現有的物種和各種生態資源。并在野生蔬菜資源區建立相關保護制度,做好管理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采集及開發利用,避免盲目掠奪式開采。
4.2 開展栽培技術研究,標準化規模生產。根據各種野菜的生長特點、開發價值,熟悉掌握野菜在自然條件下,對土壤、水分、營養等方面的需求,結合現代蔬菜種植技術,有目的地進行人工馴化栽培。為野菜栽培創造適宜的栽培條件,建立標準化野菜繁育基地,逐步開展大棚設施栽培、基質栽培、林下仿野生栽培和露地栽培技術研究,保持野菜的野生風味和營養價值,使野菜產業向高產、穩產和高效集約化方向發展,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4.3 注意野菜的識別,加強食用安全性研究。野菜種類多樣,有些野菜屬于食藥兩用植物,植物體內含有某些有毒物質,如果不經過加工處理,食用可能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如灰條菜、莧菜等含有一種光敏物質,人食用過量經陽光照射后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因此,要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引導,加強食用安全性研究,包括如何鑒別,如何去毒,以及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4.4 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野菜多以自然采集為主,資源分散,加工技術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加工產品主要有保鮮菜、脫水菜、罐頭制品、腌制品、野菜汁、速凍制品等,很多野菜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所以,需要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創新保鮮技術,改進加工手段,使野菜產品不僅僅作為蔬菜食用,還能應用于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行業。
我國野菜資源豐富,野菜產業蓬勃發展,市場前景很好,但目前沒有充分合理的利用野菜資源,造成野菜資源的浪費和過度消耗。因此,政府部門應制定科學管理措施,保護野菜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科研院所和各種媒體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普及野菜相關知識,創新人工栽培技術;生產企業應突破技術壁壘,做好精深加工,增強產品附加值,實現野菜產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和規?;l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