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洪
(河南省通許縣農林局 河南 通許 475400)
河南是主要的產麥區,小麥的類型和品種較多,適應性強,但是在栽培過程中,各種因素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本文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小麥的高產栽培技術做詳細的介紹,供參考。
1.1 施足底肥。基肥的施用量一般要占總施肥量的60%~80%。底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氮、磷、鉀速效肥料,速效、遲效相結合。有機肥的肥效持久、完全,氮肥、磷肥、有機肥配合施用,效果比單一施用好。土壤中速效鉀含量小于70 mg/kg時,施用鉀肥增產的效果明顯。高產麥田的有機質含量要在1%以上,全氮在0.08%以上,速效氮30~40 mg/kg,速效磷20~30 mg/kg,速效鉀50~100 mg/kg。
1.2 澆好底墑水。在小麥播種以前要澆好底墑水,使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0%~80%,土壤含水量小于65%時要澆底墑水。在小麥播種以前,降水量較少,應該在前茬收獲后就澆水;如果秋季多雨,前茬收獲后,就墑整地、播種。
1.3 精細整地。小麥對土壤的適應性廣,大多數的土壤都可以種植小麥。播種以前通過精細整地來改善土壤的結構,使其有一定的孔隙度,以利于水分、養分、空氣等的貯存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土壤過于緊實和疏松,都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一般土壤的容重以1.14~1.26 g/cm3為宜。
2.1 選用優良品種。河南省經常種植的品種有矮抗58、鄭麥9023、豫麥49-198、周麥18、鄭麥366、西農979、周麥16、新麥18等。在生產中,首先要根據土壤環境、氣候條件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品種的特點,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進行播種。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選擇,把小粒、癟粒和雜質剔除,確保小麥栽培的成活率。
2.2 適時、適量播種。適宜的播種期是獲得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播種的早晚對冬前壯苗影響較大,冬性品種冬前壯苗要求主莖葉6~7片,單株分蘗3~5個以上,次生根5~7條。半冬性品種要求主莖葉5~6片,單株分蘗4~8個,根蘗比1∶1~2。影響壯苗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播種到越冬這一段時間內的積溫。冬性品種要求冬前0℃以上積溫500℃~700℃,半冬性品種要求冬前0℃以上積溫520℃~600℃,否則很難形成壯苗。河南省通許縣9月下旬播種為宜。播種量要根據品種、土壤肥力、播期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畝播種量為8~12kg,畝密度為20萬~30萬株。
3.1 冬前及越冬期小麥的管理。這一時期主要是確保全苗,促根增蘗,培育壯苗,安全越冬。出苗后,對缺苗、斷壟的行段要及時補種或者進行疏苗補栽。對于土壤比較干旱的要及時澆凍水,一般在平均氣溫下降到3℃~4℃時澆水較好。澆凍水過早,氣溫高,蒸發量較大;澆得太晚,水不下滲,地面積水結冰,容易傷苗。
3.2 返青期管理。當春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0℃以上后,小麥逐漸返青恢復生長,此時期要根據苗情、地力來確定是否施肥和澆水。對于弱苗可以施返青肥,施用量一般不超過總氮肥量的1/4,對于缺磷麥田可以開溝施用磷酸二銨150 kg/hm2。對于沒有澆凍水或澆凍水過早,越冬期嚴重失墑的,要及時澆返青水,以免影響麥苗返青。
3.3 中期管理。此階段是指從起身到抽穗的時期,包括起身期、拔節期和孕穗期3個階段。在起身期要慎重施用肥水,對于生長旺盛的麥田,可以在第一節間露出地苗1 cm的時候進行中耕,把浮根切斷,使小苗死亡。對于生長偏小的麥苗,要多施肥水。在拔節期尤其要重視肥水的施用,起身澆水施肥的麥田,拔節肥水要適當偏晚,在春生5葉露尖時為宜;生長旺盛的麥田,拔節肥水要適當減少,并且推遲到旗葉露尖前后;生長偏小的麥田要多施肥水,以促弱轉壯。孕穗期對水分的需求較多,要確保水分充足,一般在拔節后10~15 d澆水,澆水的時候要注意防止倒伏。此時期還要注意防治蚜蟲、黏蟲以及白粉病、銹病。
3.4 后期管理。后期是小麥形成籽粒的關鍵時期,要適當追肥和澆水,一般硫酸銨用量為150 kg/hm2,或者噴施1.5%~2%的尿素溶液1 200~1 500 kg/hm2。對于已經澆足孕穗水的麥田,只澆1次灌漿水即可,但是天氣干旱、抽穗時土壤過干的,可以增加1次抽穗揚花水。到蠟熟末期,要適時收獲,收獲的時候要避免淋雨。
[1]徐大眾.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幾個重點 [J].中國農業信息,2013(09):96.
[2]呂美娜.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淺析 [J].農民致富之友, 2013(08):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