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霞
(甘肅省臨夏州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甘肅 臨夏 731100)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的農作物之一,對我國農業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臨夏地區的氣候環境較為特殊,只依靠傳統的栽培技術和一味的擴大生產面積已經不能夠滿足如今的需求。另外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導致該地區玉米種植長期遭受病蟲的侵害,因此,如何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玉米產量和質量成為如今面臨的新問題。
1.1 種植玉米前做好土壤疏松工作。在種植玉米之前,需及時清理土壤中的殘留物,若不及時清理或清理不徹底,將會導致玉米種子發霉、腐爛,甚至還可能產生其他更加嚴重的不良影響。另外,播種前對土地進行細致的疏松工作,有利于玉米的成長。因此,應先清理土壤中的殘留雜物,并根據不同土地情況對土壤進行精細的疏松整理,再種植玉米,讓玉米有一個良好的成長基礎。
1.2 根據土地類型選擇玉米種子。臨夏地區西南部屬于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海拔較低,干旱少雨。在選擇玉米品種時需根據種植地的海拔高度、土壤、水源分布與玉米種子的特性來進行匹配,爭取單位面積土壤獲得更高的玉米產量。例如:根據玉米種子的生育期特點和臨夏地區的海拔高度分布,海拔1 800 m以下地區,適合選擇中熟或晚熟類型的種子。而中晚熟類型的玉米種子更適合在海拔1 800~1 900 m的地區種植。只有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來選擇種植的玉米品種,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提高玉米產量。
1.3 科學種植與管理。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植株倒伏或者光合作用不充分現象,是種植密度不合理造成的。在土壤較為疏松的地區,適當提高玉米的種植密度;而在土壤較為緊實的區域,較低的種植密度會有效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玉米的生長分為3個階段:苗期、穗期、花粒期。玉米苗期易發生缺苗現象,應定期進行定苗工作。由于臨夏州較為干旱,雨水較少,玉米穗期應及時對玉米植株進行培土,可以使玉米顆粒呈現飽滿的狀態。
2.1 常見蟲害的防治。玉米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有玉米蚜蟲和玉米螟兩種。防治蚜蟲首先要除去田間雜草,避免給蚜蟲提供繁殖的空間。對已經有蚜蟲為害的地塊,在幼苗期患病植株數量達到植株總量的50%時,用50%敵敵畏1 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 500倍液,或2.5%敵殺死3 000倍液均勻噴霧。防治玉米螟,可根據植株的不同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手段。例如在玉米抽雄前可用呋喃丹顆粒劑防治,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將1.5%的鋅硫磷顆粒劑放至喇叭口內,以此進行有效的防治。為避免農藥造成的二次污染,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在玉米螟繁殖盛期,根據玉米螟卵塊數量,選擇晴天大面積釋放赤眼蜂,對玉米螟防治效果顯著。對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也可選擇其他天敵,如白僵菌、瓢蟲、草蜻蜓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2.2 常見病害的防治。常見病害有黑粉病和小斑病。防治黑粉病,在種植玉米前盡量選擇耐旱品種,一是由于臨夏地區氣候較干旱,二是耐旱品種抗病能力更強,且馬齒型玉米、早熟種更加抗病。黑粉病主要是隨風雨、昆蟲等傳播,使得苗期形成腫瘤,腫瘤破裂后進行再次感染,因此,加強對前期玉米蚜蟲、玉米螟等蟲害的防治,且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翻新,清除病殘體遺留,避免形成傷口,都可有效預防黑粉病的發生。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小斑病分生孢子借助風和雨水等進行傳播,且感病植株往往連片反復發生,施肥不足時發病較重。防治玉米小斑病,首先根據土地類型選擇不同的抗病能力較強的種子,并在夏季之前進行合理施肥,防止病害大面積感染。對已經感染小斑病的地塊,在發病初期每隔7~10 d噴灑1次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連噴2次即可。
要想實現玉米的高產高質,提高栽培技術和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尤為重要。在栽培技術方面,應做到種植前將土地翻新、因地制宜選擇玉米種子,并根據土壤、水源等條件來確定適宜的種植方法,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根據常見病蟲害發生、傳播的條件來對癥下藥,減少病蟲害的感染,從而提高玉米的質量。
[1]閆聚財,周俊杰.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4(14):166.
[2]劉玉鳳.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J].科技致富向導,20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