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平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47)
“龍燈扛閣”發源并流傳于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九曲街道三官廟村一帶,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是一種民間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表演的廣場舞蹈,由于粗獷奔放、氣勢恢弘、獨具風格,加上隊形變化繁多,極具觀賞性,一直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
“龍燈扛閣”把龍舞和扛閣交織在一起,為當代民間龍燈表演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藝術特色鮮明,在全國獨樹一幟。201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臨沂市繼 《柳琴戲》、《郯馬五大調》之后第三個入選國家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7月,“龍燈扛閣”登上了世博會的舞臺,參加了“山東周”的巡游演出。
“龍燈扛閣”由舞龍和扛閣組成。就舞龍而言,其他地方以舞大龍為主,一般7節,擺開20余米,小而輕,而三官廟村舞的雙龍是東海蒼龍,龍身9節或12節,最長的達13節,大而長,擺開足有50余米,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繪而成,節內燃燭,后來有的放置電燈泡。8副扛閣由16人表演,8個成人為“下扛”,8個兒童為“上扛”,一成年人扛一兒童。成年人將一幅“鐵背心”穿于身上,外邊用服裝遮飾,從頸后伸出一根高于頭部一米許的鐵“芯子”(鋼筋),并將其偽裝成花枝、松枝、仙鶴腿、荷花桿等,在上端固定一小型鐵椅,椅中坐一兒童。椅中兒童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時做出各種戲龍的驚險動作,場面精彩,引人入勝[1]。“上扛”的兒童時而撫摸龍頭龍尾,時而將一條腿搭騎在龍身之上,遠處望去,尤如騰云駕霧[2]。
3.1 龍是從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3.2 增強民族體育發展活力,對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精神,繁榮傳統體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文明風尚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在內容、表現形式、傳播手段等方面的創新是繁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必由之路。“龍燈扛閣”的發展也要符合這么一個揚棄的過程。首先,“龍燈扛閣”這一表演藝術,在龍珠、龍體、扛閣、服裝等方面,隨著時代的要求不斷推陳出新,注重增強鄉土氣息和融入現代元素,全方位地展現了沂蒙地方特色;其次,在舞蹈編排上,著重突出了北方龍氣勢恢弘、大氣磅礴的特點,表演者在表情(不單是臉部的表情,是全身的表情)上傳達了沂蒙人的豪爽、陽剛和智慧;再次,節奏上輕重緩急剛柔相濟,靜如行云、流水,動如波濤、驚雷;最后,在構圖上,人龍共舞突出了對稱的平衡。“上扛”是孩童,“下扛”是成人,中間是巨龍,巨龍上下翻滾,“扛閣”穿行其間,整個構圖以形傳神,以形傳意,形象逼真。
4.1 有利于體育價值的建構。首先,“龍燈扛閣”是一個集體性項目,對增強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集體榮譽感具有積極的作用;再次,“龍燈扛閣”的娛樂性、趣味性強、吸引力大,人們在近似游戲或游樂中接觸和認識它,并最終參與其中,從而形成了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最后,“龍燈扛閣”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以科學發展為導向,在保存其自身文化個性的同時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
4.2 有利于體育產業化發展。一方面,“龍燈扛閣”的觀賞性通過市場化可以成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與文化消費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如大型風情歌舞 《蒙山沂水》吸納了“龍燈扛閣”,不僅在表演中起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而且也為 《蒙山沂水》演藝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龍燈扛閣”可以促進健身娛樂、休閑旅游等等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沂蒙山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孟良崮戰役聲名遠播,紅嫂的故事家喻戶曉。“龍燈扛閣”知名度的提高,會對沂蒙地區紅色旅游資源的宣傳起到良好的作用。
4.3 有利于傳統體育走進學校。“龍燈扛閣”的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和突出學校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規范化、科學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龍燈扛閣”這一筆文化財富,必須利用教育的渠道來聚斂。從世界發展歷史中不難看出,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都經歷過進入學校教育而獲得理論與方法上的提升,在普及范圍上獲得大幅度拓展的歷史。從歐美的各種球類活動到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無不以學校教育為中介完成改造,使之便于教學、比賽和推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中武術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校教育的推動,“龍燈扛閣”在全國的推廣同樣離不開學校教育的努力。
當下,小學體育教學強調地方傳統體育內容,注重結合學校實際自主選擇教材,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鍛練學生的體育技能,最終達到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目的。“龍燈扛閣”正好可以滿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體育教學形式,形成師生良好的互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培養,更有效地為“龍燈扛閣”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后備人才。“龍燈扛閣”進入學校,成為陽光體育的組成部分,將為臨沂地區小學體育文化觀念、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設等方面帶來新的生機,同時,也將標志著臨沂市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巨大成功。
4.4 有利于推動大眾健身資源的開發。2008年以后,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得到了扭轉,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金牌的價值。同時,“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成績斐然,我國全民健身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蓬勃發展的高潮。全民健身計劃出臺,其措施之一就是要傳承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重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傳播推廣工作,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龍燈扛閣”作為我國傳統的體育健身項目,在促進沂蒙地區民間體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健身標準有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龍燈扛閣”形式也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其活動內容亦日益豐富,相信“龍燈扛閣”在經過進一步的現代化改造以后,可以成為現代社會民間體育中不可或缺的健身資源,與經過健身化改造的現代大眾體育一起共同構成全民健身的技術支持體系。
[1]李立剛.沂蒙: “龍燈扛閣”長舞翩躚 [N].中國文化報,2007-8-11.
[2]呂韶鈞,彭芳.舞龍運動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9):1178~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