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璽家
(平山縣農業畜牧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平山縣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滹沱河上游,全縣轄23個鄉鎮717個行政村,總人口50.3萬,土地面積2 648 km2,其中山場288萬畝,耕地46萬畝,水域46萬畝,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可滿足糧食、蔬菜、林果、油料等多種作物的生長需求,是傳統農業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小麥、玉米等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5萬畝左右,主要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40多萬噸,秸稈資源十分豐富。
按照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的綜合利用方向,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因地制宜、全面推進”的發展原則。根據平山縣農作物秸稈資源分布,以及農民對秸稈資源的需求,夏季小麥秸稈以機械還田為主,秋季玉米秸稈以機械還田和秸稈青貯為主。養殖業發展較快的鄉鎮,重點做好快速青貯技術,提高玉米秸稈飼料品質。同時,大力推廣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械,實現玉米收獲和秸稈還田作業一次完成。在不適合大型機械作業的山區、丘陵地區重點開展經濟作物種植、飼草加工和秸稈生物質能轉化,有效消耗秸稈。在食用菌種植集聚區,廣泛開展秸稈基料化。2017年,秸稈實現肥料化363000t,占比90.75%;實現基料化4000t,占比1%;實現飼料化16000t,占比4%;實現燃料化3 000 t,占比0.75%;其它用量14000t,占比3.5%,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6.5%。
2.1 鞏固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秸稈機械化還田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渠道。平山縣秸稈還田具有機械保有量大、作業質量好、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充分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和更新報廢政策,提高機具配套比,優化機具配置,逐步淘汰舊機械,更新高性能、復式還田作業機械;強化機具調度,利用“農機直通車”等信息化手段為機手提供作業、氣象信息服務;引導機手開展標準化作業,夏季按照小麥聯合收獲—切拋還田—深松整地—播種,秋季按照玉米聯合收獲(青貯)—還田—深松整地—播種模式開展作業;依據秸稈還田作業質量標準,引導機手按照秸稈切碎長度不大于10 cm、作物留茬高度在15 cm以下的標準,開展標準化作業;利用生物技術腐化“五邊”秸稈,制作有機肥料,有效提高秸稈肥料利用率。
2.2 加快玉米秸稈向飼料轉化,適應畜牧業的發展。大力開展農作物秸稈的飼料化利用,充分利用國家“糧改飼”、全株玉米青貯等扶持政策,開展飼用玉米種植;支持規模養殖場、專業養殖戶和飼料加工企業,利用機械開展青貯、氨化、微貯和發酵等技術制作秸稈飼料,加快秸稈飼料的轉化;配合平山縣養殖小區建設,大力推廣使用大型青貯機械,做好農作物秸稈青貯,尤其是全株玉米青貯工作,提高飼草品質。
2.3 穩步推進秸稈向能源化轉化。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研發秸稈收集及能源化利用設備,集成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推進秸稈燃料化利用;利用國家扶持政策,加大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推廣力度,推廣應用農作物秸稈壓實收集、秸稈生物質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術;推進秸稈聯戶沼氣工程,大力開展秸稈生物質燃料加工,以生物質能替代石化能源,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提供“綠色能源”。
2.4 發展秸稈基料化、原料化應用。鼓勵社會資本開展以秸稈為基科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利用秸稈栽培平菇、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發展秸稈基料化、原料化產業。平山縣是全國家具基地,加大對秸稈人造板、水塑產業等支持力度,培育龍頭企業,示范帶動秸稈原料利用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2.5 逐步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體系。依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的原則,鼓勵基層服務組織或社會資本,采取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體系,按照秸稈產地合理區域就近就地利用原則,逐步建立收儲利用體系;強化機械設備的配套,推廣新技術、新機具,突出解決機械設備配置低、人工成本高的問題,逐步建立政府推動、秸稈利用企業和收儲組織為軸心、經紀人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實現秸稈儲存、利用產業化。
2.6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圍繞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等突出問題,聚焦畜禽糞污、病死畜禽、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及廢棄農藥包裝物等5類廢棄物,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采取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分步實施的方式,注重縣鄉村企聯動、建管運行結合,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3.1 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2017年制定了 《平山縣2017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了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縣政府成立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副縣長任組長,縣農牧局、發改局、財政局、環保局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牧局,負責牽頭、指導和協調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縣農牧局負責人兼辦公室主任,縣環保局負責人兼辦公室副主任。縣農牧局負責做好秸稈資源調查,組織實施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和撿拾打捆及基料化、飼料化等中小規模綜合利用項目、秸稈收貯運體系建設等工作,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縣環保局負責加強秸稈露天焚燒的執法檢查;縣發改局、財政局等單位負責根據自身工作職能,配合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各鄉鎮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落實專人負責,密切協作,確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順利推進。縣財政局保證為該項工作提供相應配套資金。
3.2 加大政策扶持。對秸稈收集、粉碎、多元化利用等環節予以扶持,每年安排農作物秸稈利用專項資金,縣農牧局、縣財政局、縣環保局制訂扶持方案并負責實施。從實際出發引導農作物綜合利用的方向和重點,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組織實施相應的配套項目;對列入購機補貼范圍的秸稈撿拾打捆以及秸稈還田、收集相關的機械,在中央補貼的基礎上再給予一定比例的縣級補貼。
3.3 創新運行機制。在全縣以生態循環為導向,以提高秸稈還田利用率、有效遏制秸稈焚燒為目標,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體系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為重點,通過政策扶持引領和項目示范帶動,積極推動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加快建立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參與、農民得利、多方共贏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3.4 嚴格督查考核。加強對鄉鎮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督查考核,對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指導、檢查、監督不力,造成大面積秸稈露天焚燒的鄉鎮責任人,按規定給予嚴肅黨紀政紀處分。將農業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與有關涉農補貼掛鉤。
3.5 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及網絡等媒體,深入宣傳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法律法規和綜合利用相關知識,大力宣傳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對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努力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逐步提高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意識和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