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月
(樂亭縣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河北 樂亭 063600)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要吸引讀者的眼球都離不開典型人物的塑造,描寫人物就一定寫出這個人和其他別的人的不同之處,這可以借助于描寫的一些手段,比如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要鮮明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情緒上的變化,就需要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尤其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最為經典是《祝福》中三次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第一次“又只是順著眼”,寫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表現出她吃苦耐勞的品質。第二次“順著眼,上帶些,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正是遭受了喪夫失子的慘重打擊后精神痛苦的外在表現。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則表明她已經陷入悲痛深淵。通過三次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我們可感受魯迅先生的大手筆,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人物描寫的優秀范例。
語言描寫一定要符合人物所處的時代和人物的年齡、身份。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第二句“可是也有一點嘍”。簡短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寫符合梁任公先生作為一個學者身份的特點,形象逼真地表現出謙遜而又自負的個性特征,活化出一位俏皮狡黠而又睿智的學者形象。
在動作描寫中,國外名著中較為經典的是巴爾扎克的 《守財奴》中“搶梳妝匣”場面:“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76歲高齡的葛朗臺竟然如老虎一般的“一縱”“一撲”,動作是難以想象的敏捷、迅猛,形象的展現了攫取金錢的貪婪丑態,又真實的表現出見錢眼開的性格特點。
國內較為經典的動作描寫要屬朱自清的 《背影》,它選用了一系列簡練單純、沒有濃烈色彩的動詞,如“走”、“探身”、“穿”、“爬”、“攀”、“縮”、“微傾”,把父親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眼前,真實感人。鑒于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動作描寫要做到具體、準確、細致、生動,以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無論是肖像描寫、語言描寫還是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要觸動讀者的心靈都不能脫離細節描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這段描寫既是動作描寫,也是細節描寫,更能引發讀者的關注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