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
(中共益陽市委黨校,湖南益陽 413000)
1988年,沅江經國務院批準設市。自然資源稟賦的特點是:水域面積寬廣、湖州濕地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極度匱乏和農業資源豐富。社會資源稟賦呈現出人力資源開發不足和其他特色資源尚待挖掘的特點。建市之初,沅江市四大傳統產業分別是食品加工業、機械制造業、紡織業和造紙業,四大傳統支柱產業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繁榮期和國企改制后的低迷期,這是沅江市產業發展歷程的寫照。
近年來,沅江市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紡織服裝、湖鮮食品、船舶制造、專用汽車、生態旅游等產業,特色產業初現雛形[1]。一是紡織服裝異軍突起。依托服裝產業園,實現綜合產值10億元;二是湖鮮食品態勢喜人。依托本地特色農副產品(水產品)等資源,打出“湖鮮食品”品牌;三是船舶制造加速轉型。船舶制造產值持續上揚,2016年產值、稅收分別增長17.32%、41.8%;四是專用汽車發展態勢向好。2016年技改投資4800萬元、產值9.67億元,正在加速建設專汽產業園;五是生態旅游加速破題。近年來累計投入近30億元,不斷完善旅游配套設施,該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4年,成功創建生態水城AAA級景區。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過度依賴資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千百年來老百姓養成的生產生活習慣,沅江的百姓也就養成了依水而生的生產生活習慣。這種過度依賴于水的生產生活習慣顯然已經不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尤其是綠色生態發展的要求,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造紙業和養殖業;二是企業效益下滑。受經濟下行和市場需求影響,重點納稅企業效益明顯下滑,稅收持續減少。例如裝備制造配套企業由原來的11家降至3家,產值由5.8億元降至921萬元,稅收由近2000萬元降至70萬元;三是科技支撐乏力。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人才結構不合理和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等問題依然嚴峻;四是要素制約趨緊。在資金、用地和用工等方面問題仍然不少[2]。
致力打造中國第一童裝生產基地、國內知名的“互聯網+服裝”生產基地、湖南一流的產業轉移升級基地。至2019年,將引進生產企業400家、大型電商2~3家,建成標準化廠房80萬平方米、配套設施15萬平方米,實現產值50億元、稅收3億元、就業5萬人。
充分發掘本地農副產品(水產品)、“洞庭四珍”、柑桔、枳殼等寶貴資源,重點發展魚制品等深加工產品。以食品類標準化廠房為平臺,以辣妹子等企業為龍頭帶動,以本地農產品為原料、開發特色產品為重點,以各類食品加工企業為生產主體,以訂單生產、統一品牌營銷為關鍵,力爭3~4年內,打造全省一流、50億元級的湖鮮食品產業園。
豐富的岸線資源和“國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湖南促進船舶工業大跨越”戰略,為全市船舶制造提供了平臺和機遇。定位:以太陽鳥游艇為龍頭,重點發展旅游觀光船舶、商務艇、特種艇,前瞻性發展LNG新能源船舶,加快發展舾裝件和配套產品,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內河船舶產業集聚區”。
在國家行業政策收縮的情況下,有效整合、充分放大珍貴的“專汽生產資質”資源,力推產業聚集、轉型和升級。以中聯重科、飛濤汽車為龍頭,重點發展隨車吊及配套服務產業,爭取納入“湖南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省千億產業引導基金”扶持范圍,致力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隨車吊制造基地。到2020年,力爭將專用汽車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完成稅收1.5億元,形成集科研設計、整裝生產、銷售物流、配套服務于一體的隨車吊產業鏈。
倍加珍惜“水”這一自然稟賦,緊扣保護和開發水資源這一關鍵,持續打造“宜居生態魅力水城”,主要是“三個一”:“一城”,加速連通胭脂湖,全面開發浩江湖與胭脂湖城鎮旅游新區,打造“五湖連通”升級版,實現“兩江六湖”一體化,形成自然生態循環水系。重點發展城區“五湖生態水城”“浩江湖水上運動特色小鎮”等旅游項目。通過籌備中國益陽洞庭湖生態文化旅游節“賽艇大師賽及水上運動表演”“暢游洞庭”兩大主題活動,全方位擴大沅江“生態宜居水城”影響力;“一湖”,依托南洞庭湖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悠久的湖鄉文化,致力打造全國知名的“最美洞庭濕地”,爭創4A級旅游景區;“一島”,充分挖掘赤山島自然風光優勢和人文歷史底蘊,加速湖南省洞庭湖旅游開發“赤山島百億項目”落地,打造“赤山國際生態旅游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