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社旗縣河道管理所,河南南陽473300)
萊茵河有1300多公里長,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跨國河流。流經瑞士、法國、德國和奧地利等歐洲國家,是沿岸各國的飲用水源。該河的航運功能和優美風景,主要是與流域各國有效協調合作有關,各國成立了萊茵河保護委員會加強管理,管委會有10名左右的工作人員,委員會的主席由每個會員國的部長輪流擔任,委員會卻是一個民間組織。
20世紀50年代末,萊茵河的水質急劇惡化。19世紀70年代萊茵河的污染達到最嚴重,城內河流中溶解氧接近零,水生動物幾乎絕跡。歐盟和沿河各國于19世紀60年代,簽署了萊茵河治理合作公約,這為綜合治理萊茵河提供了依據。該河由ICPR制定了水保法規制度,規定對工農業廢水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為治理底泥污染,ICPR禁止各類固體污染物向該河排放,并對排放固體廢物者處罰基數為50萬歐元。管委會設置專業工作組,分別負責監測水質,監控污染源和修復水生態。經過多年富有成效的治理,該河生態得以修復。最近的調查顯示,萊茵河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已經恢復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樣子。
韓國人把漢江當成韓國創造“漢江奇跡”的源頭。韓國在工業化前進道路上,繼續加強保護水環境,出臺《水源地保護法》劃定上游主要保護區界址。不能夠在劃定保護范圍內興建工廠,也不能亂砍濫伐樹木。為了做好環保,首爾市頒布了《廢棄物管理條例》,規定在公園內,對亂丟廢棄物者處罰100萬韓元的罰金。公園配備165名警察,晝夜監管公園環境。韓國禁止漢江航運,但部分旅游船可通行,并且禁止在江邊開墾種田。目前調查,漢江的水質能夠達到國際標準2級。
泰晤士河也稱泰姆河,是英國的母親河。該河在19世紀以前水質清澈,但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河水污染日趨嚴重,19世紀50年代末,河水污染進一步惡化,水中溶解氧幾乎達到零。英國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初規劃整治該河。立法規定企業主動處理污水,改擴建倫敦城市下水道,修建污水處理廠400余座。經過多年的整修,河中現有350種無脊椎動物和115種魚類。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條大河,流經德國、匈牙利、烏克蘭等9個國家。
19世紀70年代,多瑙河是一條臭河、黑河,原因是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了多瑙河。1986年1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了有關多瑙河發展、保護的國際大會,會議商定相關國家團結合作,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沿岸相關國家及機構于1992年成立了“多瑙河特別工作組”,治理保護多瑙河,升級改造沿岸170多家污水處理廠,以便減少污水排放量,使干支流水質明顯改善?,F在河水清澈,生境修復,河底的水草與卵石依稀可見。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長12.5公里,歷經3年整治,將臭氣熏天的河水變清變美。2002年,南京市政府成立秦淮河治理小組,開始對秦淮河的環境進行治理。秦淮河推出水利、路網、景觀、環保、安居等五大項目工程建設,統一的規劃和協調。2003年7月,南京市政府批準成立秦淮河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系統規劃開發秦淮河。公司打破條塊壁壘,統籌推進秦淮河治理的五大工程。然后,南京市政府出臺新政,吸引大量商家與資金參與治理。在沿河200米內,開發3000畝土地進行融資,通過收繳城市污水處理費進行微調等辦法籌措更多資金來治理。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引水調水工程同步實施。更新改善水質,使河水自然流動。通過各方多年的努力,秦淮河現在成為一條美麗、流動、繁華的河。
第一改革地方黨委政府的考試與評估機制。將生態環保指標作為重要考核評價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第二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確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參考漢江和泰晤士河整治模式,完善有關水污染防治的法規制度。根據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盡快制定出臺水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從統籌水資源保護、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等三個方面予以考慮。第三推進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銜接融合。比如參考萊茵河管理模式,相關地區簽署協作治理合作公約,體現“政府監管、市場促進和協調合作”的原則。第四創新內河整治融資模式。加大政府環保資金的投入,投資興建污水凈化處理廠,實施項目法人制,采用PPP、BOT模式,規范公司融資,實行水價全成本政策,科學征收污水處理費,獎勵鼓勵水質凈化設備運行,為凈化水質企業提供稅前還貸,甚至免征營業稅,減少水污染治理設備和儀器等進口產品的關稅。推廣污水回收、利用、凈化技術,減少排污量,提高生態效益。第五引進國內外先進污染控制技術。在市政建設中,為了保持水的自然循環,內河適宜多采用透水磚。內河整治工程應盡量使用軟質材料,這有利于恢復河道的天然生態。
河流污染表現反映在水上,源頭是岸上。充分利用城市內河的生態景觀功能和防洪排澇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是緩解內河污染的根本方法。為此,必須堅持引水、調水與清淤治污相結合,截污分流與沿河開發相結合,樹立水生態文明理念,實施生態修復措施,促進綠色、低碳、循環、協調、統籌和可持續發展在城市中心實現,堅持人與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解決內河生態困境問題,促進中心城區生態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