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權 ,楊 峰
(1.梨樹縣郭家店鎮經管站;2.梨樹縣農村經濟管理總站,吉林梨樹136500)
全縣幅員面積為2607平方公里,254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數為490395人,農戶13.8萬戶。全縣2017年末村級集體收入總額為815.4萬元,其中資源發包收入為773.3萬元,占比為94.8%;資產發包收入為34萬元,占比為4.1%;經營性收入為8.1萬元,占比僅為1.1%。有163個村有集體收入,占比為64.2%;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有51個,占比為20%;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19個村,占比為7.5%;村集體沒有收入的有91個村,占比為35.8%,全縣村年平均收入僅為 3.2萬元。
在不改變農村集體產權性質,村級集體所有,嚴格保護農民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實力與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和深化農村改革有機融合起來。
村“兩委”班子要按各自職能明確發展集體經濟主體地位,把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充分融入到發展集體經濟、管理農村事務中來。尊重成員自主選擇,調動其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使廣大集體經濟成員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和農民持久增收。
針對不同村級集體經濟現狀、資源條件等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布局。根據集體資產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域條件確定主攻方向,科學選擇突破口和優先順序,做到分村實施,科學施策。
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充分考慮村集體經濟現狀和經濟水平,采取量力而行,順勢而為。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生態農業、農民增收等工作相結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
全縣到2020年,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長,與農村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自我投入同步增長。
爭取到2020年末,村級年收入5~20萬元的村達到70%;村級年收入20~50萬元的村達到20%;村級年收入達到50萬元的村達到10%。
3.2.1 發展資源利用型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科學整合集體資源,并以自主經營或對外發包、入股、租賃和流轉等形式,依法合理利用村集體土地、森林、草原、水面、河沙、礦產和“四荒四邊”等資源,加快推進資源轉型升級,多渠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2.2 發展資產增值型經濟 通過盤活村內各種閑置或沉睡的村級辦公用房、宅基地、基礎設施等集體資產,采取自營、聯營、合伙經營等方式開發利用,全面提高村集體存量資產的高效利用率,使村級集體資產充分活化,參與資產運營并增值盈利。
3.2.3 發展合作股份型經濟 鼓勵村和廣大農戶以集體預留地,四荒資源和家庭承包地、林地、人力、技術等資源性資產,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以合作經營或入股經營等方式加入到經營主體或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在合作中求發展,求利益。
3.2.4 發展項目帶動型經濟 村集體要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區域特色,發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經濟實體,通過經營增加集體收益。積極發展棚膜蔬菜、食用菌、畜禽養殖、瓜果采摘等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等示范項目,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新功能,把農民增收和集體增利結合起來,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推動鄉村振興。
縣政府設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用于集體經濟項目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風險擔保等。按照“保本增值、按股分紅、確保安全”的原則,充分利用各類扶持資金,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各項惠農資金在符合政策規定前提下優先安排給村級組織實施,增加村集體服務性收入。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和政府幫扶資金,集中投向村集體經濟項目,形成村集體持有股金、村黨組織監督、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實施、按股分紅的利益共享機制。
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用于農村各類建設項目,節余指標經批準可有償提供使用。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村內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土地,可不辦理征地手續,只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涉及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保障。
金融機構要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信貸支持,創新金融產品,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納入評級授信范圍。以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為引領,抓好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草場權、養殖水面和設施農業等方面開展收益權,保證貸款業務,加大農村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綠色金融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