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沛
(長汀縣大同鎮畜牧獸醫水產站,福建長汀366300)
鰻魚在養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常見的疾病,養殖戶需要在正確認識常見疾病的基礎上,加強防治措施。例如鰻魚爛尾病、鰻魚肝腎病以及鰻魚爛鰓病等,通過前期的預防措施配合后期的治理手段,雙管齊下,才能夠達到預期的養殖效果與養殖目標,實現土池養鰻疾病的有效治理。1鰻魚的常見疾病和防治措施
鰻魚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大致可分為五種,分別是弧菌病、赤鰭病、赤點病、愛德華氏病以及細菌性爛鰓病,因為此類病害是由于細菌入侵導致,所以有時病害也會混合感染。例如爛鰓病就是由柱狀屈桿菌入侵所導致,通常發病原因是水質惡化而造成的寄生蟲與真菌滋生,從而產生感染,這類病癥一旦發作,鰻魚身體會迅速衰弱,鰓部會存在著充血或者貧血等現象,最終壞死潰爛。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改善水質問題之后,使用土霉素與大黃干粉、氨水以一定的比例進行潑灑與浸泡,土霉素的使用配比控制在20毫克每升池水,其次每立方米的水使用3克干粉以及50克氨水,即能夠實現對于病菌的處理。
對于愛德華氏病這種肝腎病,在治理的過程中則需要注重對于水面的消毒。例如每畝水面使用3公斤的福爾馬林進行噴灑,才能夠起到消毒的實際作用,對于肝腎病的治理上則要注重餌料的配比,將四環素混入餌料中進行投喂,這樣每天一次,堅持5~6天,就能夠見到病癥好轉[1]。
弧菌病、赤鰭病、赤點病則都可以使用土霉素藥浴的手段進行病害防治,只有將消毒措施與治療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避免鰻魚反復感染,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
除了細菌性疾病之外,還有病毒性疾病以及寄生蟲性疾病等,例如狂游病是由光狀病毒所引起的,發病之后鰻魚表現異常,在水中亂竄,經過半周左右,鰻魚表現遲鈍,最后僵直而死。所以在治理的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以免使鰻魚產生應激效果,而是需要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并且在水中放入中草藥,以促進狂游病的緩解。
還有一些寄生蟲疾病,例如居線蟲病、指環蟲病等,利用生石灰可以定期對宿主與幼蟲進行殺菌,并且結合“殺蟲王3號”等殺蟲藥,混入到餌料與池水中,加速寄生蟲的滅殺速度,從而延緩病鰻的實際病情狀況[2]。
養鰻池是鰻魚生活的場所,而鰻魚的疾病發病程度與水質質量息息相關,既要考慮水源水質,又要提升土池養鰻的養殖標準。一般而言,對于水產生物的養殖要保障足夠的水量供應,例如一般的深水水溫不能低于24℃,并且鰻魚的養殖中也常常選用深井水。養鰻池是以土為主要成分的養殖承載體,所以在土質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介于砂土與黏土之間的土壤為好。
因為天氣的不斷變化,水溫也在不斷改變,所以會在此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問題,而為了避免真菌疾病感染狀況的出現,應加強水面的殺毒工作,通過去除水面漂浮的藻類,以及通過在池水中潑灑氧化劑、含氯的消毒劑等方式,避免池水水質的進一步惡化,這也是鰻魚養殖的關鍵。
在消毒工作過程中,應該保持水深在15厘米左右,生石灰也是消毒的最好選擇,在使用生石灰與漂白粉配合消毒之后,10天內即可投放鰻魚,這大大降低了鰻魚的染病幾率。從根本上加強鰻魚養殖水質的穩定性,才能夠保證鰻魚能夠盡可能遠離感染源與病原,實現鰻魚養殖業的發展與進步。
除了遠離污染源與病原體之外,還要鰻魚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可以通過在餌料中多添加維生素、優質魚油、藍藻等方式,提升鰻魚自身粘液的總量,優化飼料的適口程度,增進鰻魚的食欲,這也是增強鰻魚生產產量的重要舉措,從而增強其抗病原體的能力。推廣建議使用中草藥合劑的形式,對鰻魚的抗疾病能力進行加強,例如拌料內放食鹽與生大蒜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餌料在投喂上也應該定質定量,在合適的時間內進行投喂,并且其飼料必須要軟硬適中,具有良好的彈性、粘性以及伸展性,每天投喂兩次即可滿足投喂標準。
投喂的量應該隨著水溫變化、鰻魚成長狀況、飼料種類以及含量而變化,一般日投飼量是存塘總量的3%,但是在氣溫過高或者過低的時候則應該控制在1%以內[3]。
在目前土池養殖鰻魚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病害防治空間,養殖人員需要充分明確土池養鰻條件,在掌握優化鰻魚養殖技術重要意義以及加強其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之上,通過細化防治措施與預防手段等形式,避免鰻魚產生寄生蟲疾病、細菌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以優化水質的形式,提升鰻魚自身的抵抗能力,從而推動土池養鰻產業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