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遵海
(懷寧縣林業(yè)局,安徽懷寧246121)
“賠償”,《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由于自己的行動而使他人蒙受損失從而給予補償[1]。”百度百科解釋為“指對損失、損壞或傷害的補償;對受害的一方補償或賠款。語出《元典章·戶部二·分例》[2]。”請求權,是“指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請求另一方主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3]。”請求賠償權,是一種請求權,也即損害賠償請求權,是指依法對某物品享有所有權,或?qū)υ撐锲废碛泻戏ㄕ加袡嗪褪褂脵嗟臋嗬耍ǚㄈ耍渌M織或自然人),享有要求加害人賠償造成該物品損失的權利。
災害請求賠償權,是指災害造成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具有的請求賠償?shù)臋嗬暮ΨN類多樣,引發(fā)災害的因素(災因)也紛繁復雜,有由自然因素引發(fā)的災害,也有人為因素引發(fā)的自然災害,還有二者混合因素引發(fā)的災害。
對于災害請求賠償權而言,自然因素引發(fā)的自然災害,其侵權人是自然界,權利人無法直接通過請求權申請賠償,只有權利人對物權進行投保,在投保之后發(fā)生的自然災害,權利人才可以通過請求權,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當然,對于大面積的自然災害,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還會進行救濟,而權利人也可以申請救濟。
對于人為災害,在有明確的侵權人的情況下,權利人可以直接向侵權人提出賠償請求。如果投保了的話,還可以向保險公司提出賠償請求。若保險公司只進行部分賠償,余下的災害損失,權利人還可以向侵權人提出賠償請求。此外,對于一些惡性或惡意的侵權事件造成在物權損失,權利人還可以向侵權人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
對于自然—人為因素引發(fā)的復合災害,請求賠償時,可以向明確的侵權人申請部分賠償。若已經(jīng)對物權進行了投保,可以先行向保險公司申請部分賠償,之后再向侵權人申請合理的賠償。
行政問責制度,是行政責任人故意、過失或者失職、瀆職造成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對行政責任人進行內(nèi)部監(jiān)督和責任追究的制度。其過程實際上是(PDCS(Plan,Do,Check,Study)循環(huán)[4-9],包括問責→追責→負責。
在現(xiàn)實行政問責制執(zhí)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問責制效用的發(fā)揮:一是普遍存在只問責,不追責,以紀代法,使得一些行政責任人依舊恃權自重,公權私化,藐視黨紀國法,對群眾態(tài)度傲慢;二是問責制濫用,沒有厘清責任真正原因,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采用雷聲大雨點小的方式進行普遍問責。這種問責方式逼著行政責任人采取瞞報各種災害或責任事故方式,規(guī)避問責,使得災害或責任事故得不到正常的處理,無法從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權利人利益難以得到保障,而且由于沒有厘清真正責任原因,沒有進行責任鏈分析,沒有找出責任關鍵點,無法對災害或責任事故進行災因分析,使得PDCS環(huán)斷裂,起不到整體學習與提高整體能力水平的作用。
森林災害請求賠償權,涉及的物品是森林,也就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對森林的所有權、占有權或使用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具有向侵權人申請賠償?shù)臋嗬?/p>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五十八條、第六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第二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三條、第二十七條等法律對森林物權作了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七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一百一十條、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百三十四條,對請求賠償權作了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森林防火條例》第五十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三條對有關人為森林災害賠償問題作了規(guī)定。
我國森林災害居高不下,特別是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病等危險性林業(yè)生物災害越治越多[10,11],森林火災令基層政府和基層林業(yè)部門重點關注,災害治理行政成本高昂,森林災害,尤其是上述人為森林災害治理效率低下。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森林災害治理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單一方法治理森林災害,往往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目前,我國的森林災害治理,特別是含有人為因素的森林火災、森林生物災害治理,多是采取單一的面向災害本身的減災措施,對人為森林災害中的人為因素管理不夠,盡管有大量法律法規(guī)支撐對人為災害因素治理,但執(zhí)法力度遠遠不夠,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沒有開展含有人為因素的森林災害追償工作,不但對森林災害肇事者起不到警示懲戒作用,也有失法治公平,森林權利人得不到賠償,不利于受害森林的恢復,傷害了森林權益人愛林護林的積極性;二是對森林災害中人為因素依法控制嚴重不足,對于人為引發(fā)的森林災害的肇事者,懲戒力度嚴重偏小;三是瞞報人為災情,為規(guī)避問責制,實際發(fā)生的災情往往是報告災情的幾倍,甚至幾百倍[12,13],導致災害治理科學決策困難,貽誤災害治理時機[14-22]。
充分運用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綜合采用社會化措施、行政措施和司法措施,控制森林災害中人為因素,最大限度預防森林災害發(fā)生,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災害損失。
3.2.1 社會化措施
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引導并支持森林權益人運用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通過司法、會計、評估等社會化機構,采取行使森林災害請求賠償權的形式,追償損失。通過權益人對森林災害損失的追償,對森林災害肇事者進行經(jīng)濟上的懲戒與警示,以充分體現(xiàn)森林物權權益不可侵犯性,彌補行政措施、司法措施的疏漏和不足,同時有利于受害森林的恢復,有利于保護并提高森林權益人保護森林發(fā)展林業(yè)的積極性。
3.2.2 行政措施
通過行政處罰,對一般森林災害肇事者予以懲戒;對輕微失職瀆職行為予以行政追責。
3.2.3 司法措施
通過刑事處罰,對嚴重的森林災害肇事者和嚴重的瀆職失職行為予以懲處。
對于行政追責和失職瀆職的懲處,一定要厘清真正的人為森林災害災因,科學合理地進行行政問責追責和刑事處罰,切忌盲目進行普遍問責、追責。
3.3.1 森林保險
逐漸推進森林保險制度,對于自然災害實行全額保險賠付,對于人為森林災害或部分含有人為因素的森林災害,實行按責任比例部分賠付制度。
3.3.2 人為因素森林災害損失追償
逐步推進人為森林災害請求賠償權,建立森林災害損失追償制度。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并支持社會化組織介入人為森林災害賠償活動,實現(xiàn)森林災害損失賠償社會化。
3.3.3 進一步完善森林災害損失追償法律法規(guī)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相關林業(yè)法律法規(guī),對森林物權進行精細化規(guī)定。
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增加人為因素災害損失賠償規(guī)定。
再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七條、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三百四十四條、第三百四十五條、第三百四十六條等有關規(guī)定,增加環(huán)境污染、生物災害、森林火災、亂砍濫伐、失職瀆職等造成森林損失進行損失賠償?shù)囊?guī)定。
最后,《森林防火條例》第五十三條與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有沖突的內(nèi)容,規(guī)定森林火災損失由肇事者賠償,并負責受災森林恢復。
3.3.4 嚴格執(zhí)法,促進森林災害追償制度的建立
嚴格執(zhí)行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森林災害損失賠償?shù)囊?guī)定,逐步推進森林災害損失賠償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