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荷梅,梁彬霞,陳冠禮
(1.博羅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廣東惠州516100;2.羅陽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站,廣東惠州516100)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水產業的國際地位在逐步提升,但由于養殖環境和養殖模式的變化,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1-2]。水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們菜籃子的安全,也關系到人類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3]。博羅縣地處珠三角,是惠州市淡水養殖面積最大的縣區,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6 700 hm2,主要以草、鰱、鳙、羅非、鯽養殖為主,是珠三角淡水養殖水產品的重要產區之一,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全縣的養殖產量也在逐年增加。全縣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成為了生產者與監管者的重要責任[4]。
博羅縣現有養殖面積6 700 hm2,主要以池塘養殖為主,養殖主體大多為散戶養殖為主,養殖模式有單一的魚類養殖和傳統的魚鴨混養的立體養殖模式。養殖品種主要包括草、鰱、鳙、鯉、鯽、羅非,還有優勢品種鱖魚和中華鱉等,養殖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品種為草魚和羅非魚。2017年,全縣水產品產量約9.1×104t,水產品產值10.7億元。
博羅縣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起步比較晚,開始于2007年農業部開展的水產品產地監督抽查,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在全縣已成為常態化。根據近3年對全縣水產品抽檢的情況來看,全縣水產品抽檢的數量越來越大,數量由2015年的92個增加到2017年336個,抽檢種類也從單獨的抽檢水產品轉變為水產品、投入品、水樣和魚塘底質抽檢,抽檢地區也從單純的抽檢幾個養殖大鎮覆蓋全縣17個鎮,覆蓋率達100%。
博羅縣主要以養殖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鳙魚、羅非魚、中華鱉為主,也是抽檢的主要品種。水產品檢測的主要指標以違禁藥物檢測為主,主要包含農業部要求的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磺胺類等指標。以近3年水產品抽檢結果來看,除2016年發現1例呋喃唑酮類代謝物藥物超標外,其余指標未有檢出和超標現象。近3年全縣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都保持在98%以上,從總體上看,博羅縣水產品目前仍保持著較高的質量安全水平。
水域生產環境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前提。近幾年來,隨著制造類、化工類企業的迅速發展,博羅縣現代化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工業水平的提高卻對博羅縣的水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入到江河中,使養殖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威脅著水產養殖業的生存和發展,水生動物生產環境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水產品的質量安全[5-7]。博羅縣水產養殖的水源主要依賴東江及其支流,特別是博西片區的幾個養殖面積比較大的鄉鎮,基本都是依賴東江水源養殖。但近年來,博西片區的工業快速發展,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影響了東江流域的水質,加上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水域生產環節受到了嚴重威脅。
隨著博羅縣水產養殖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的不斷提高,水產動物感染疾病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促進水產動物生長發育、保證養殖產量,養殖生產者在養殖過程中過量使用漁藥和飼料添加劑,漁業生產標準較低,約束力較弱[8-9]。雖然農業部早在2002年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中,就將氯霉素、孔雀石綠等列為禁用漁藥,由于博羅縣的水產養殖仍以散戶生產為主,生產者大多數為農民,質量安全意識都比較薄弱,而且生產者的資金也非常有限,造成很大一部分養殖戶為一時經濟利益,刻意忽視生產標準與規范,不按規定隨意添加漁藥,導致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
水產品苗種的品質好壞決定了全縣水產品品質的好壞,也是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石[10]。博羅縣現有登記在冊的水產苗種場42家,其中繁育場10家,苗種產量基本能滿足全縣的生產需求,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缺乏規模比較大的苗種生產企業,苗種的品種比較單一,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比較低,生產的苗種質量良莠不齊;二是苗種大多數是由生產者自繁自養,苗種在繁育上存在近親繁殖,導致苗種的抗病能力相對比較低,發病率增高,這就增加了養殖過程中使用漁藥的概率,嚴重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外地苗種的流入,增加了魚類交叉感染的機會,漁病變得比較復雜,難以控制。
全縣水產養殖生產尚未形成規模,經營主體仍以個體養殖為主,給職能部門的監管工作帶來很大壓力。由于全縣的養殖戶大多是以農民為主的個體養殖,大部分養殖戶對生產、用藥、銷售不夠重視,未形成臺賬記錄。另外,由于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漁藥研發比較滯后,導致監管部門在面對以水產養殖為生的基層農民,難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再加上缺乏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項經費,水產品檢測基礎薄弱,水產養殖用戶的數量巨大,導致還有大量的水產養殖戶游離于監管之外[11]。
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手段,博羅縣產地水產品的檢測的任務主要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除了承擔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還負責對全縣農批市場和生產基地蔬果的農藥殘留快速及定量分析。由于檢測中心近幾年才開始承擔起水產品檢測,檢測人員主要是農產品檢測人員,缺乏專業的水產品質量檢測技術人員,加上檢測任務的逐年加重、檢測人員嚴重不足,以及未成立鄉鎮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嚴重影響了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開展。
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主要責任在于生產者,生產者的安全意識關系到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首要責任就是要提高水產品生產者的安全意識。博羅縣的水產養殖主要以散戶養殖為主,大多數的養殖主體都還是農民,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未受過專業的教育,水產品安全意識不強。為了提高生產者的質量安全意識,通過加強對養殖生產者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把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政策法規宣傳貫徹到每一個生產者,全面提升水產養殖生產者遵守質量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切實提高全縣水產養殖生產技術水平。
加強水產苗種生產管理是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一是進一步落實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嚴格按照規定發放苗種生產許可證,提高苗種生產準入門檻,建立健全的水產苗種生產單位的質量保障體系,選用高質量的親本,保證苗種生產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進行生產。二是加強苗種專項整治力度,取締無證生產行為,落實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的登記制度。三是維護苗種市場的經營秩序,打擊不法經營行為,維護合法經營企業的利益,宣傳苗種質量高、信譽度好的苗種生產經營企業。四是嚴格執行苗種引進制度,打擊從沒有資質的苗種生產企業引進苗種的行為,保證苗種質量。
漁藥和漁用飼料等投入品是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其主要作用于魚類及其水體環境,而又以水產品為媒介對人類產生影響。特別是漁藥的使用更加關鍵,既不能危害魚類的健康,又不能破環水體環境,最重要的還不能危害人類健康。加強漁藥和漁用飼料管理,從生產環節防止濫用漁藥、盲目加大用藥量或用藥次數、不按要求執行休藥期等現象的發生,還要從源頭上杜絕違禁藥物的使用。首先,加強漁藥銷售市場的檢查,提高漁藥銷售準入難度,加大假冒偽劣藥品的查處力度,杜絕違禁藥物的流通。其次,加強養殖生產者的培訓,指導養殖戶正確用藥,嚴格遵守藥物的使用劑量、配伍、給藥途徑和休藥期等規定,嚴禁非法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激素等違禁藥物。
博羅縣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執法職能在漁政,加強漁政執法力度和成效,形成權責分明、權威統一、運轉高效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通過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層層設卡,目的是為了建立博羅縣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的全方位監督管理,完善水產品全程監控的執法體系。完善執法隊伍的人員配置,加大執法經費的投入,不斷提高漁政執法水平。加強水產養殖場的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工作,不定期對水產養殖場進行執法檢查,全面落實養殖場的生產記錄,提高廣大養殖生產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保證生產銷售安全合格的水產品。
推廣綠色、健康、無公害養殖技術,是實現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按照農業部發布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和廣東省2017年9月1日開始施行的《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從生產環節著手,提倡水產健康養殖理念,加大投資,實現傳統養殖模式與現代養殖技術之間的轉變,大力推廣綠色、健康、無公害的生態養殖技術,生產綠色、健康、無公害水產品。擴大現代漁業示范基地的建設范圍,以示范基地為龍頭,帶動全縣漁業產業發展。指導示范基地制定養殖標準,全程監控水產品生產過程,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可控,向示范基地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建成綠色、健康、無公害水產品的漁業生產基地。
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也是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重要的一環。加大水產品質量檢測經費投入,保障專項經費專項支出。爭取新建一批鎮級檢測站,逐步建立形成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為龍頭,鄉鎮檢測站為補充,擴大水產品檢測覆蓋面,形成一張完善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同時,加強檢測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水產品檢測效能,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的穩定性和檢測工作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加大對產地水產品的檢測力度,對全縣水產養殖場不定期進行違禁藥物抽檢,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承擔全縣產地水產品日常監測的責任,增加重點生產品種、重點生產環節的監測批次,加強產品風險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