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濤,肖付剛,張智超
(許昌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許昌461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急需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2010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2018年預計高校畢業生810萬人,就業形勢極其嚴峻,部分大學生面臨畢業就失業的緊迫局面,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的隱患,積極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拓寬未來發展渠道,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緩解就業壓力將具有重要意義。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新常態下,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輸送創新創業人才的責任[1]。
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利網+”、“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時期,既需要學術型人才,更需要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轉型勢在必行,地方高校要在辦學定位、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進行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2]。分析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踐體系構建,以期為應用型地方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幫助。
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離不開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利于改變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高校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3]。
據統計,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自主創業人數占20%~30%。我國現有的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大學生普遍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刻苦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優點,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不足。因此,學校在實踐教學方面不僅要注重自身的內涵建設,還要拓展到校外實踐平臺的搭建,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學校與社會的接觸,通過與企業的緊密融合,使人才培養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4]。
理工科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更需要多方參與,尤其是企業的協作,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在企業建立學生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實習實訓。高校通過與企業的緊密融合,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行業發展動態,開闊眼界,激發創新創業思維,快速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5-6]。
按照校企合作的主體作用不同,可以將校企合作分為企業主導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主導型合作模式和共同主導型合作模式[3]。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盡管國家已制定相關的政策來支持校企合作,但缺少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校企聯合辦學的優惠政策沒有具體落實,一些減免政策沒有展開實施,使得校企聯合辦學無章可循,學校主動,企業被動,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7]。②校企合作深度與廣度不夠。校企合作處于淺層次合作狀態,更多的只是形式,無實質性合作內容,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社會責任相對缺失,而高校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注重人才的培養,由于企業利益不明顯,沒有達到校企雙方共贏[8]。③校企合作缺乏規范的合作機制。校企合作涉及高校、企業、政府等多個部門,不僅需要學校和企業的緊密合作,也需要政府和行業的引導與協調。目前,學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既是發起者、組織者,又是策劃者、管理者,形成學校單方面要求合作的局面,缺少多方共同參與。④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成果歸屬權不明確。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為尋求各自利益交集共同發展的一種模式,合作中企業、高校在知識產權歸屬權益劃分不明確,導致學校和企業在知識產權歸屬方面出現矛盾和爭執。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性與實踐性緊密融合的學科,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是選修課,選擇性比較隨意,專業性不強,未建立對應的學科專業。國家、社會和高校應加強對創新創業領域的研究支持力度,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創新創業理論研究,緊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經濟形態的變化,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9]。
建立設備、場地、研究成果和就業資源等校企合作的共享平臺,增進企業與高校相互信任,校企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企業為高校提供了創新創業實踐場所,使學生能夠體驗到產品策劃、設計、生產、營銷和推廣等真實環節,了解專業領域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動態,不僅能節省高校教育的投入,還能鍛煉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高校借助自身技術研究團隊和科研平臺優勢,將好的產品和研究成果能夠及時有效地轉化和應用,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10]。
組建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團隊成員不僅包括高校專業教師,同時還有在創新創業領域有經驗的人員,把行業企業發展中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成果,以及真實的創業案例帶入校園中,提升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逐步構建一支理論與實踐并重,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多元化的師資團隊,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高校、企業和政府共同組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通過遴選具有市場潛力的創新創業項目入駐基地進行孵化,基地為創業者免費提供經營場所、配套公共設施甚至創業基金等,降低創業者前期創業過程中的各種風險,促進入駐項目快速發展成長。通過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使學生充分感受市場競爭氛圍和創業過程中的各種流程,全面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實戰水平,最終孵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業項目[11]。
校企合作是建立應用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校企雙方應緊密圍繞新常態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遵循校企雙方共贏的原則,整合資源,根據學校自身特色和地區經濟發展需求,不斷探討構建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提升應用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