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斌張躍東尹黎峰戴曲文崔照平謝國慶
(1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薛埠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蘇常州213254;2常州市金壇區農業試驗站,江蘇常州213200)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近年來,常州市金壇區憑借丘陵地域優勢,緊緊圍繞以調優結構、適度規模、改善設施、發展生態、提檔升級、惠及民生為基準,以各級政府相繼出臺的“強農惠農”政策為契機,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為抓手,倡導工業反哺農業理念,引入民營企業落地開發有機稻米產業的轉型升級,“聯農惠農”及促農增收提效的示范帶動作用顯現,促進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真正體現了讓“耕者富有,食者健康”。現將金壇區有機稻米生產及產業化開發的實踐簡述如下,以供參考。
選擇生態環境優越的地域作為有機稻生產基地。基地要山青水秀,獨立農田為山澗沖田,水源為自然降水,農田灌溉用水為水庫水,獨立水系,灌排自如。壹號農場和后稷農業企業有效流轉農田71.3 hm2進行有機稻米生產,其中壹號農場為6.7 hm2,后稷農業企業為64.6 hm2。
精準養護,在不施用化學肥料的前提下,要使優質高產和培肥地力并重有一定困難。為此,開展了對水稻有機生產土壤肥力培育途徑的探索。一是稻肥輪作,一年兩熟,一茬稻、一茬綠肥(紫云英、箭舌豌豆),每當水稻收獲時將稻秸稈全量還田,在綠肥生長至盛花期時翻埋壓青,以“小肥換大肥”,確保農田常種不衰。二是輪作休耕,一年只種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時將秸稈還田,爾后進行休耕,并在冬季進行農田耕翻凍垡,規避農業化學品投入,確保農田耕地質量符合有機生產基本要求。
棄農藥化肥,培植農田耕作和有機稻米生產良好環境。一是申請認證。基地建設的稻作生產按有機栽培方式逐步緩沖過渡,削減不良因子。二是有機轉換。生產基地的農田必須通過2~3年的稻肥輪作(輪作休耕)方式進行耕作,并由具備有機認證資質的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核發的有機轉換證書。三是有機認證。生產、加工按有機標準,并通過抽檢認證,核發有機證書。
引試利用適應性強、商品性好和食味品質佳的優質稻品種,并集引試、研發、保純技術于一體,確保優質品種的吐故納新。一是聯合研發。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合作,培育優質稻品種的新品系、新組合。目前兩企業創建的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已成為各大科研院所的試驗示范場。二是引試品種。近年來,兩企業共引試以軟玉、南粳5055、南粳9108、小香玉系列等為代表的眾多優質稻品種,探究其優質稻有機栽培的適應性及其利用價值。三是提純復壯。在品種更新換代的同時,有效開展提純復壯,確保優良種質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鴨子品種選用中等個體的高郵麻鴨、紹興麻鴨、湖南麻鴨、扁頭花等。
2.2.1 機插育秧無紡布覆蓋技術
機插稻采用無紡布全程覆蓋育秧,秧田期可不用農藥,更利于水稻有機栽培。無紡布覆蓋育秧具有“四防”作用:防鳥害,播種后避免鳥類的踐踏;防漬害,通透性好,覆蓋后表面不積水;防熱害,白色通透,強光照下散熱性好,避免農膜覆蓋易導致燒種燒苗;防蟲害,無紡布有一定的致密性,防蟲害效果較理想,尤其是對由灰飛虱入侵后引發的水稻條紋葉枯病的防控極為有效,防止出現“小蟲鬧大災”。
選用幅寬為160 cm白色斜紋無紡布(重量為30~35 g/m2),秧田期在塑盤上方居中覆蓋,四周用土塊壓實,以防灰飛虱入侵,齊苗后松去加壓土塊,讓無紡布隨秧苗生長而松動自如;秧苗生長至2葉1心時揭布煉苗。
2.2.2 稻鴨共作生態種養技術
水稻有機栽培實行稻鴨共作,稻田為鴨子提供棲息場所,鴨子為水稻生產而勞作,其作用有4點:一是除草,據試驗,由于鴨子在田間的勞作,能起到中耕、渾水抑草和鴨食清草作用,除草效果達90%以上;二是除蟲,稻鴨共育對水稻生產期間的稻飛虱、稻葉蟬、螟蟲類、稻象甲等控制效果較好;三是防病,由于寬行距機插,稻株間通風透光條件好,鴨子的運動增加了稻株間的空氣流動,基部枯葉及時被剝落,鴨子的刺激使稻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水稻紋枯病發病較輕;四是補肥,據測定,60~70 d鴨齡每羽鴨可排泄糞便約10 kg,適當為稻作補充肥源。稻鴨共作配置,實行“一稻兩鴨”,區域圍網,按0.6~1.0 hm2為1個單元進行圍網,欄高80 cm,網眼小于2 cm。放鴨接茬,第1批放鴨時間于機插后7 d,第2批放鴨時間為齊穗期(第1批鴨子收捕后)。稻鴨配比,每667 m2放鴨數量分別為第1批10~15羽、第2批8~10羽。
育雛,購鴨苗時間與水稻機插時間同步,機插后7~10 d將經育雛的鴨苗放入大田。防疫,選購種禽場種鴨種蛋(經防疫)所孵鴨苗,并在鴨苗入田前打好疫苗。巡查,稻鴨共作期間,常巡查,若發現田間有死鴨或死鳥應及時將腐尸撿出田外進行處理,避免導致群體鴨瘟。防護,養鴨區域設置防護措施,防鴨逃、防外來動物入侵。
2.2.3 有機栽培肥水運籌技術
棄用化學肥料,全面采用秸稈還田、綠肥壓青、生物有機肥施用技術。稻肥輪作田施肥:秸稈還田(水稻收割時將稻秸稈切碎后全量還田),綠肥全量壓青(盛花期將綠肥耕翻后上水漚制,使其充分腐熟后再插秧),每667 m2施生物有機肥160 kg,機插前施80 kg,拔節期施80 kg。輪作休耕田施肥:除采用水稻秸稈還田、稻鴨共作外,全程追施生物有機肥,每667 m2施生物有機肥320 kg,機插前施160 kg,拔節期和后期的促花肥各施80 kg。管水技術:薄水機插、寸水活棵,苗期稻鴨共作時田間控水深10 cm左右,水稻擱田時將鴨子離田暫養,復水后再將鴨子入田;水稻收獲前1周斷水,確保濕潤綻籽。
2.2.4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病蟲草害防治全面應用農業的(無紡布)、物理的(殺蟲燈)、生物的(稻鴨共作)、植物源生物農藥(苦辣素、蘇云金桿菌)等集成技術的精準防治。雜草防除:以稻鴨共作的鴨子除草為主,輔以人工拔除。病害防控:種傳病害用1%石灰水浸種60~72 h,可有效控制惡苗病及干尖線蟲病的發生。水稻條紋葉枯病防控:機插育秧采用無紡布覆蓋,阻隔灰飛虱入侵,減輕條紋葉枯病的發生。水稻紋枯病及稻瘟病的防治:選用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防紋枯病和春雷霉素防稻瘟病)加以防治。蟲害防治:水稻有機栽培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螟蟲等害蟲的防控,采用稻鴨共育+燈捕誘殺(頻振式殺蟲燈每2 hm2架設1盞)+生物農藥(苦參堿、苦辣素、蘇云金桿菌)等集成技術,防效較理想。
2.2.5 適宜群體質量調控技術
一是適期播栽。有機稻生產在適播期內力爭做到早播早插,秧齡控制在12~20 d,適時移栽,促進早發穩長,確保足蘗足穗。二是足叢適苗。水稻有機生產靠插不靠發,機插秧一般每667 m2插1.7萬叢以上,基本苗6~8萬。三是適時擱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提高成穗率,當苗數達預期穗數苗時脫水露田,并實行前輕后重逐步到位的原則,稻鴨共育田擱田時應將鴨子趕出稻田圈養,復水后再入稻田。
一是配套基礎設施,科學規劃,有的放矢開展有機稻米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實行“公司+基地+農民+合作社+科技+推廣+品牌+營銷”鏈式開發模式,集產加銷服于一體。三是助推民企共贏,有效流轉土地,開展集約化經營,推動有機稻米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輻射帶動屬地農民增收提效,實現民企共贏。
一是全程依標生產,嚴格按照有機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控源頭,實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準入制。二是物化科技成果,集結農機與農藝的高度融合,集成科技創新技術應用,確保有機稻米的生產安全、生態安全和稻米質量安全,真正實現有機生產。三是規范產加對接,全程監管,采用收脫、運輸、烘干、加工、包裝、倉儲等一體化,形成不落地有機大米。
一是嚴把產品質量關,在優質稻米生態栽培的前提下,實行稻米產品質量檢測的常態化,實施產品驗證的準出。二是強化質量認證,強化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強化稻米生產及加工產品的有機認證,確保標識標注的有效身份。三是提升品牌效應,打造精品增效益,兩企業注冊的“壹號農場”牌和“豐番”牌有機大米的經濟效益是普通大米的3倍多。四是強化冷鏈建設,增延產品保鮮度,確保有機稻米的固有品質,實現物盡其用、物有所值。
[1]許立,金連登,朱智偉,等.有機稻米基地建設及生產過程控制技術簡述[J].中國稻米,2003(6):41-42.
[2]蔣祖明,沈培清,陸國平,等.有機稻米生產的技術應用[J].中國稻米,2007(1):55-56.
[3]郭春敏,李秋洪,王志國.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