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高曉霞/文

在汕尾港布放的觀測浮標
最近,《廣東省海洋觀測網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廣東省政府批復并正式對外印發。《規劃》明確:“至2020 年,廣東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觀測為主,浮標、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應急機動觀測為輔,布局較合理、結構較完善、功能較齊備的海洋觀測網”,屆時廣東沿海將實現每50公里有1個岸基海洋觀測站點。
建設海洋觀測體系,是開發海洋資源、開展海上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生產、海洋海島旅游、海洋工程建設等的基本需求,是開展海洋環境預報保障的基礎支撐。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海洋預報減災處處長陳鏡亮表示:“海洋觀測是從事海洋工作一切的基礎,用國家海洋局王宏局長的話來說就是‘觀測預報是海洋部門的看家本領’”。
由于起步晚,就海洋觀測網的空間布局、觀測手段、基礎設施、技術保障、運行機制而言,廣東海洋觀測網建設還相對落后。據了解,在2010年前,廣東省的海洋觀測設施還是一片空白。2010年,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設立了海洋預報減災處,并賦予了觀測預報的管理職能。2015年,在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又增加了海洋預報的職能,實現了海洋觀測體制的突破,解決了廣東長期以來無預報管理機構和預報機構的問題。從此,廣東開始逐步啟動海洋觀測預報工作。從2010年至2016年,廣東省整合國家和省的資金,開始建設海洋觀測站點。截至2016年底,廣東省的海洋觀測站點(含國家海洋局建設運行的)海洋站、平臺站和浮標站,包括 21個海洋站、2 個平臺站和 5 個浮標站;初步搭建起廣東海洋觀測網的雛形,填補了我省地方海洋觀測設施的空白,實現了我省海洋觀測設施從無到有的跨越。
但是,離《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4-2020)》要求“沿海縣(市轄區)至少建設一個海洋站(點),全國海洋站(點)沿海岸線平均分布間隔在 100千米以內,重點區域岸線間隔在 30 千米以內”的要求相距甚遠,更不能完全滿足廣東省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大陸海岸線長達 4114公里,居全國之首;21個地級市中,有14個沿海城市。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廣東海洋產業發達,截至2016年,海洋生產總值連續 22 年居全國首位。但另一方面,廣東也遭受著頻繁、嚴重的海洋災害的侵襲。國家海洋局 908 調查報告顯示,廣東省是我國受海洋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風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災害每年都造成廣東省的人員傷亡和至少10 億元以上的直接經濟損失。因此,廣東亟需加強海洋觀測網的建設,提高海洋防災減災和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為建設海洋強省作出貢獻。
《規劃》明確提出了廣東海洋觀測網的建設目標,是完善廣東省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規劃,建設岸基、海基、空基、天基“四位一體”的綜合性立體觀測網,“到2020 年,廣東省初步建成以岸基觀測為主,浮標、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應急機動觀測為輔,布局較合理、結構較完善、功能較齊備的海洋觀測網,初步建立海洋觀測網綜合保障體系和多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機制,有效提升海洋觀測網運行管理與服務水平,基本滿足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維護等方面的需求。”
為了實現目標,《規劃》提出了建設廣東海洋觀測網的4項主要任務:一是優化海洋觀測布局,保障濱海重點項目安全;二是加強海洋災害觀測,構建沿海城市海洋災害觀測體系;三是發展應急機動觀測,提升海洋應急觀測能力;四是加強海洋觀測數據整合,實現數據共享。
《規劃》明確將強化廣東省沿海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的綜合海洋觀測能力,沿海每50 公里設置有 1 個岸基海洋觀測站,中心漁港、重要港口、重要產業園區、重大濱海工程附近至少有 1個岸基海洋觀測站。逐步建立與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開發、海上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海洋權益維護等相適應的海洋觀測網。
《規劃》加強了對由臺風引起的海洋災害觀測,要求“在廣東省沿海城市開展臺風浪、臺風風場的觀測,布設11 個浮標觀測站位和 39 個岸基海洋觀測站(點),初步構建廣東省沿海城市海洋災害觀測體系。”
《規劃》加強了海洋災害的應急機動觀測,明確“沿海地市各配備 1輛應急災害觀測車,主要配備自動氣象站、X 波段測波雷達和便攜式水位儀;全省配備三套車載激光雷達測風系統;配備拋棄式海洋浮標。在海洋災害發生時,利用應急機動觀測儀器設備開展應急觀測,彌補固定臺站的觀測空白區,為應急事件輔助決策提供支持。”

《規劃》提出要加強海洋觀測數據整合,建立國家和地方、地方各涉海部門間海洋觀測網、入海河口水文監測網共建共享機制,共同開展觀測網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建設面向城鄉建設、沿海產業、經濟社會應用的海洋觀測數據服務中心,實現觀測數據的有效共享,并向社會、企事業單位提供海洋觀測數據服務。
據悉,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結合實際情況,研究決定以五大海洋產業為抓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即把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裝備、天然氣水合物、海上風電、海洋公共服務業五大產業作為當前重點突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抓手,加以重點扶持。陳鏡亮表示,《規劃》出臺后,廣東海洋觀測網建設結合這五大新興產業的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陳鏡亮也坦言,將規劃從藍圖變為“現實”還面臨三大難關。首先是時間緊,任務重。廣東省大陸海岸線4114公里,現有站點的密度分布相當于 200 公里一個海洋站,分布過于稀疏,大量臨海重大工程、產業基地和海洋經濟密集區、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不具備常規海洋環境要素觀測能力。如果未來要達到每50公里設置有一個岸基海洋觀測站,中心漁港、重要港口、重要產業園區、重大濱海工程附近至少有 1 個岸基海洋觀測站,相當于三年時間增加建設現有觀測點的三倍。其次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專業的觀測預報人員,這將嚴重影響海洋觀測運行維護保障能力。最后,缺乏地方法律的依據。據了解,目前雖然已經有了國務院頒布的《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這部全國性的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但在地方層面,廣東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致使海洋觀測預報工作缺乏細化的法律支撐。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王中丙表示:“海洋預報減災是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內容;關鍵是要立足做好觀測工作,建設現代化觀測預報體系。他強調,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將在《廣東省海洋觀測網建設規劃》的指引下,做好海洋大數據的建設工作,服務海洋經濟建設,為建設海洋強省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