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昭
我最近在讀姚敏的《不負如來不負卿》,被其中這段話深深地觸動了:“人類的天性深處,住著一個喜歡說‘不的小孩子。對唾手可得的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對別人要求不能去做的事情,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去嘗試。”
這段話讓我回想起幼年的自己。
小時候,我非常調皮,膽子也很大。我不僅喜歡聽奶奶講各種奇奇怪怪的故事,還總是喜歡到處亂晃。
偏僻的小山村,是充滿禁忌的地方。夏天的時候,我經常會在田埂或者山林里發現蛇出沒。我不僅不知道害怕,回家以后還會興沖沖地對家人講起這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有一次在奶奶面前興致勃勃地講起蛇的大小、顏色,還用手去比畫蛇的長度時,她的臉上露出了驚恐的神色,趕緊阻止我的動作,甚至嘴里念念有詞。
奶奶告訴我:“如果你用手比畫蛇,它就會在晚上鉆進你的肚子里……”聽到這句話,沒有幾個小孩不害怕的。于是,我“收斂”了一段時間。
一天,我在放學回家的時候,和幾個小伙伴在路邊看見了一條紅色的蛇。想起了奶奶說的話,我只敢遠遠看著。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腦子里卻全都是那條蛇。真的不能比畫蛇的長度嗎?蛇真的會鉆到肚子里嗎?我越想越好奇,仿佛心里揣了一窩螞蟻,終于忍不住,伸出手快速地比畫了一下白天看到的那條蛇的長度,然后趕緊捂住了肚子,一顆心“撲通撲通”地跳著,睜著眼睛等到半夜,才迷迷糊糊地睡去。
第二天,我醒來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摸自己的肚子,確定沒有蛇,這才放下心來。
小時候,你有沒有在夜里偷偷指過月亮?你有沒有吃飯時把筷子直直地插在碗里?你有沒有在走夜路的時候總是回頭看?
有多少人小時候跟我一樣,是喜歡對禁忌說“不”的小孩?越是被禁止的事物,越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偏要想方設法去嘗試一番。
長大后,對別人的建議或者告誡,他們經常充耳不聞,選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比如,父母告誡他們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機,要練好本事才能往外飛。他們非要早早背上行囊,像飛鳥一樣去往遠方。直到撞上南墻,頭破血流的時候,才會想明白父母說過的那些話。
或許有人會說,去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精彩,那和別人的描述是不一樣的??墒牵虉痰卣f“不”的時候,就意味著作出了選擇,作出選擇的人,需要去承受這一選擇帶來的后果。
話說回來,就算最后會曲徑通幽,柳暗花明,過程中也需要撥開路上的荊棘,而撥開荊棘,人當然有被劃傷的可能。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不喜歡上學,早早便輟學了,一個人在外漂泊。前幾天我們見面的時候,她對我說:“你知道嗎?我后悔了,后悔當初像刺猬一樣,用盡全力去抵抗我的父母,我的老師,想要隨心所欲地生活。然而,現在,我被未來說‘不了。”
我不知道她有沒有嘗盡酸甜苦辣,也不知道她有沒有看過人生百態,我只知道,她過得不好。
無論年紀大小,有逆反心理的人,注定了對一帆風順的過程,平淡無奇的事物,規規矩矩的做事風格,沒有多大興趣。一腔熱血不斷催促著他們去尋找新奇與挑戰。然而,人生就是一場豪賭,每個人又能有幾次這樣的機會呢?一旦輕易說“不”,就可能開啟一段新的冒險征程。
我不否定在創新路上孜孜不倦的人。他們對過去說“不”,對傳統說“不”,對標準說“不”,由此促進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過,他們是進行了足夠的準備,才去完成這一場對抗之戰的。就像河水只有在蓄力之后,勇于去撞擊巨大的礁石,才能激起洶涌的波浪。
我只是擔憂,許多輕易說“不”的人,他們并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負責。
大概有許多人喜歡說“不”,內心深處藏著逆反的因子,喜歡懷疑,喜歡挑戰。然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勸君在說“不”之前三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