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破Napopo
中國青銅器曾經為古代世界的翹楚,其恢弘的形制,華麗的紋飾,精美的鑄造技藝,遠非其他文明國家所能比擬。在先秦等級社會中,青銅器的地位之高,作用之重要,也遠非一般日用器皿所能望及。正是“明貴賤、辨等列”的古代禮樂制度,賦予了青銅器高雅的生命力,繼而從至美的角度確立了其特有的形式。
清光緒十四年(1890年),在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任村,一戶任姓村民于村東取土時,無意間發現了一處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銅器,其中尤以大克鼎最為著名。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造于西周時期,以雄渾的形制,精美的紋飾,內容豐富的銘文聞名遐邇。
整體上看,此器腹壁厚實、方唇寬沿、形制厚重,顯得穩重大方,3只粗大的蹄足穩穩地托住器身,兩只大耳呈向上拔挺之勢,又給巨鼎增加了一絲活潑氣息。除了獨特的形制外,大克鼎的紋飾也尤為稀奇:鼎頸部裝飾有3組變形獸面紋,不同于商末周初傳統的猙獰可怖的形象,此獸面紋大大簡化為抽象的形態,只有獸的雙目可辨識;鼎腹部刻有寬大的波曲紋帶,與環狀紋飾相結合,形似翻騰不息的波浪,流動感極強……這些紋飾的變化,恰好體現了西周時期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

大克鼎與銘文字數之最的毛公鼎、記載西周立國重要法令的大盂鼎一起被譽為“海內三寶”。 大克鼎內有銘文290字,字體特大,端正質樸,筆道均勻遒健,形體舒展有度,行款縱橫疏密有致,且一字一格,格局嚴謹,可謂是西周金文書法藝術中的煌煌巨篇。
大克鼎重見天日之后,首先為津門人士柯劭忞收藏,此后便被書法家潘祖蔭所有,而潘祖蔭逝世后,其孫媳潘達于就挑起了保護家藏文物的重擔。據說,曾有外國人得知大克鼎被收藏在潘家后,專門派人試探,愿用六百兩黃金外加洋房作為交換條件。潘達于想起祖先的叮囑,這些珍貴文物來之不易,要傳給子孫后代,便一口回絕。抗戰時期,潘家陷入戰亂,潘達于將大克鼎深埋祖屋“三間頭”內,因此潘家雖屢遭日本軍搜刮,財產損失不可計數,但萬幸的是,埋藏的大克鼎始終沒有被發現,保存完整。
建國后,歷盡磨難的大克鼎與多件國之重寶重聚一起,被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成立50周年晚會上,主持人詢問年近百歲的潘達于女士:“如今的大克鼎身價上億,您還舍得捐贈嗎?”老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舍得!”一句“舍得”,飽含了潘家幾代人傳承寶鼎之路的悲喜和護寶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