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偶然翻到以前抄在本子上的這首小詩,覺得意境空寂清靈,甚是少見。再讀幾遍,又覺落寞異常,所謂的以樂景寫哀情,應該就是這樣的吧。
這是秦觀《秋日》組詩里的一首。組詩共三首,寫的是他蟄居高郵時的鄉下生活。
邗溝名邗江,即今江蘇境內自揚州市西北入淮之運河,中途經高郵。
秦觀是高郵人。詩大概是熙寧、元豐年間,少游蟄居高郵鄉下所寫。
當時,他還算年輕,雖然屢試不第,卻因在鄉下讀書靜養,生活過得還算悠閑自在。
詩寫得很美。說秋天的霜落到水面,水顯得很清。這清的水,映出了天上的寒星,故而有第二句,繁星點點,倒映水中,看起來好像依傍在詩人的小船邊。船駛入長滿水草的湖泊深處,詩人以為這里是盡頭了,誰知,竟然聽到了笑語聲,浮蕩在空寂的夜里——那來自停留在湖泊深處的船。
此詩歷來為詩選家所重,宋人《庚溪詩話》說這首詩是有所借鑒的,舉例晉宋間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參寥:“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從技法上而言,這兩句詩是可能被作為參考的。
用這一技法寫成的詩句,有我們最為熟悉的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那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兩者意境,相差太遠。
陸游的詩,是走投無路后的開闊,是欣喜,是雀躍。雖有詩意,但哲理性已遠超詩情了。秦觀此詩,卻不見哲理,只見幽微的詩心。
為什么這么說呢?
古典詩詞歷來有以動寫靜、以樂寫哀的傳統,比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秦觀《秋日》組詩中的這首詩是以動襯靜,用別人家的笑語聲,來反襯自己的身心皆靜,靜得寂寞。光反襯還不夠,這首詩中還有轉折。這是轉折中的反襯。
即使在那么僻靜的地方,仍然有人,有相聚,有談笑。言下之意,他以為船已開到十分偏僻靜謐的地方了,天地間只有水,有寒星,有船,有菰蒲,還有自己。誰知道,那么寂寞的地方,竟然有人,只是,并不和他一樣寂寞。所以,那笑語聲并不能使他欣喜,反而使他更加落寞了。
人的情感有很多種,有時候并非簡單的喜怒哀樂可以概括。譬如秦觀此時的寂寞,并沒有到悲哀的程度,只是空寂,而且詩人似乎是很享受這種寂寞的。不然,大概也不能寫出“寒星無數傍船明”這樣的句子。通觀秦觀《秋日》這組詩,可以發現,情調是頗為安靜閑適的。“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唯有心中寧靜安定,才能觀察到極細微之物的動態,也更能凸顯這種“靜”的狀態。
這樣的詩境,并非人人能有。
秦觀是誰?
據說他去世時,蘇軾痛心疾首,嘗書:“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秦觀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滿是愁緒的《踏莎行》,還有那首令無數讀者唏噓的《鵲橋仙》,而最能代表他內心的,我覺得可能是那首《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寫得極細膩,極幽微,那輕盈、幽約的愁緒,恰到好處。
有這樣的一顆心,才能寫出“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這樣的句子吧。
還有沒有更寂寞的詩呢?有。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也很寂寞,然而這種寂寞是悲愴、慷慨的。這是陳子昂的寂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