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榮



摘要:對原有公園的景觀深入剖析,找出了原有景觀規劃設計的缺陷和優勢,梳理了構成該景觀的突出元素,并進行科學研究、分析,提出了景觀改造的思路與方法,以期為景觀設計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景觀;改造;思路;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01-03
1 項目概況
楚雄古稱“威楚”,為楚將“莊蹻開滇”而得名,南詔國以后稱威楚府,明改為楚雄。素有“中國彝族家鄉,東方人類故鄉,世界恐龍故鄉”的美譽[1]。楚雄彝族自治州屬于云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之一,地處云貴高原中部,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自古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楚雄州設九縣一市,總面積為2.9萬km2,常住人口27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8.51萬人,占總人口的36.2%;鄉村人口173.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8%。少數民族人口91.61萬人,占戶籍人口的35.01%,其中彝族人口74.04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8.29%,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0.82%[2]。
本項目用地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鹿城鎮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園內現設有黑虎入口廣場,象征彝族祖先崇拜的葫蘆海、葫蘆長廊和十月太陽歷雕塑廣場[3]。基地東側為住宅小區,西側為彝人古鎮,南側為楚雄自治州政府,北側為學校;太陽歷文化園建設用地面積約為542.50畝。
楚雄太陽歷文化公園目前雜草叢生、老化破損;附屬設施粗糙陳舊、配套設施缺乏。建設停滯,管理不善;功能單一,設施老化;硬件不足,軟件缺失;影響力弱,知名度低;吸引力弱,游客稀少;盈利乏力,入不敖出。對于公園型開發項目,其公益性和積極性猶如人的兩只腳,缺一不可[4]。由于先前功能單一、運營缺失;偏重公園的公益性,而摒棄市場化的運營考慮等因素,導致項目的自生性不足,項目前期開發能達到預期效果,隨后就會陷入開發推進與項目運營之間的惡性循環。因此提出楚雄太陽歷文化公園景觀提升改造問題。
2 原有現狀分析
2.1 原總體規劃的優勢
楚雄太陽歷文化公園原規劃總圖從功能上分公共文化區、祭火文化區、歷法文化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娛樂園區、市民休閑區6大區(圖1)。表現出以下優勢:建筑設計風格彰顯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多級呈現;地塊功能定位清晰;主題景觀功能日趨完善;對地塊功能合理布局;功能定位滿足公園硬性要求;總體規劃的空間軸線簡潔明了。突出的優勢為提升改造新方案提供依據。
2.2 原總體規劃的不足
景觀處理手段欠缺文化沿襲;街區文化主題定位缺乏主線;大塊公園綠地未做細部考量;景觀空間層次缺乏文化內涵;附屬空間處理手段單一;精神地標樹立尚有缺憾;旅游動線的相對孤立;公園吸引游客的處理手法不足;市民休閑娛樂的規劃項目落后;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項目布局缺乏特色;次入口景觀設計缺失。見圖1。
3 提升改造規劃總目標
以十月太陽歷文化為基礎,以彝族文化為基本載體,對彝族文化、歷史和藝術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等為延展,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出發點,打造“彝族文化精神地標”和“民族文化旅游標桿”。把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建設成集文化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商業會展為一體的,全國一流的、世界知名的彝族歷法文化園,成為中國唯一彝族文化園、世界彝族文化之窗。
4 設計主題及構思
通過原有景觀的剖析,楚雄太陽歷文化公園規劃目標的定位,進一步挖掘彝族文化,歷史的淵源,確定“彝州恩澤”為主題,通過“堯風舜雨”、“積善余慶”、“兼覆無遺”、“澤及萬世”、“云蒸雨降”5個方面構思(圖2)。
4.1 堯風舜雨
堯、舜是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傳說堯、舜行德政,象春風夏雨一樣,沐浴著百姓,使百姓受到恩澤,比喻太平盛世。位于公園北門入口景觀區,利用成就景墻記下彝族偉人的足跡;在彝族社會有“茲(土司)”、“莫(法官)”、“畢(畢摩)”、“格(工匠)”、“卓(百姓)”5個等級[5],分別設5個平臺代表彝族社會的5個等級。把入口彝族牌坊與互助廣場有機連在一起,形成有文有景,文景交融的景觀(圖3)。
4.2 積善余慶
積為積累;善為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祭火文化區以祭火廣場為中心,從彝族畢摩文化的研究開始,畢摩作為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代大師,畢摩文化直接影響到彝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畢摩在做儀式時念誦道:“作畢我一群,走過柏林山,背來柏簽筒,走過櫻林谷,帶來櫻法扇,走過林木山,戴得法笠,走過竹林谷,搓來竹神簽,走過百樹谷,樹棍桿亦要分.......”[6]從而得出“畢摩之旅”景觀即:櫻林谷、林木山、竹林谷、百樹谷、柏林山。楚雄州轄區設九縣一市,利用現代造園手法,由大地飛花,彝州園博園,彝州博覽園構成景觀連廊。
4.3 兼覆無遺
兼為同時;覆為蓋;遺為遺漏,原指天穹覆蓋萬物,后來比喻恩澤宏大,所施無一遺漏。歷法文化區景觀,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為中心,追溯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即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像一座巨大的圓型祭壇,最高廣場分布著十根圖騰神柱,這十根圖騰神柱是赭沙石紅色的大柱子,這些赭沙石紅柱的高、矮、粗、細和擺放的位置都是非常講究、非常精確的,它們的作用是用立桿測日影的方法來定季節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以及兩至正午的時間。這十根圖騰神柱分別是:祖先神柱、天神柱、火神柱、羊神柱、鷹神柱、龍神柱、葫蘆神柱、竹神柱、太陽神柱、虎神柱。位居中央的是巨大的“祖先神柱”,直徑3.5 m,頂端是10 m高的“三女托太陽”不銹鋼雕塑,像一顆璀璨的星星閃爍在北斗星的下方。以祖先神柱為中心,正南方有兩根: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方為葫蘆神柱,東方排列著:竹神柱、太陽神柱、虎神柱,西方依次是:龍神柱、鷹神柱、羊神柱。整座建筑用各種立體雕塑和浮雕展示著古老、獨特、豐富的彝族文化。彝族十月太陽歷源于夏代以前的西羌文明,彝族十月太陽歷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漢初,實行已有2000多年歷史。彝族十月太陽歷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和最簡便的天文歷法[7]。彝族十月太陽歷具有結構科學、形式簡明、使用方便的優點。因而,彝族十月太陽歷的科學性優于現行公歷。彝族十月太陽歷,是彝族文化的明珠。彝族十月太陽歷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顆明珠。endprint
4.4 澤及萬世
澤為恩澤,恩惠可施及子孫萬代,形容恩德無量。市民休閑區景觀以葫蘆島為中心,長詩《梅葛》中記載:彝、漢、藏、白、傈僳、傣等,是從一個葫蘆里出來的親兄弟[8]。《查姆》中認為“葫蘆”是人類的始祖而崇拜[6]。以溯本追源,生生不息,蘭熏桂馥,生命之海構成景區的內涵(圖5)。
4.5 云蒸雨降
云氣向上升騰,雨水降落,形容下雨,也比喻廣施恩澤。東入口區景觀結合原有規劃軸線,融入彝族文化,提升植物配置效果。由“額比神竹”即“砍回三根神竹桿,削成三注神竹簽,編成三頂神法笠,制成三付神法扇[9]”。“日月同輝”,“葫蘆歡歌”構成(圖6)。
5 改造結果
通過原有景觀的剖析,找出原有景觀的優點和缺點,確定該景觀改造的目標,分析研究該景觀的主題即“彝州恩澤”,圍繞主題,以彝族文化為主線挖掘相關人文、歷史、淵源等素材,結合十月太陽歷文化公園規劃思路,充分利用原有景觀規劃的優勢和基礎,采用新的景觀藝術手法,提升景觀文化內涵,改造景區功能規劃布局的缺陷;深化景觀意境,提升景觀空間布局與人文藝術的高度融合,展現園林藝術更美的效果(圖7)。
6 結語
該項目的改造只有緊緊抓住彝族文化這一主題,才能使項目的景觀設計符合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只有深刻感悟彝族文化之精髓,方能使景觀的每一處細節打上彝族文化的烙印。只有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使彝族太陽歷文化公園成為楚雄州的:“彝族文化精神地標”、“民族旅游文化標桿”。
參考文獻:
[1]楚雄地方志編委會.楚雄彝族自治州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云南省人民政府.201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概況,云南年鑒2011(第26卷)[R].昆明:云南年鑒社,2011.
[3]杜 芳.彝族的十月太陽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李維寶.云南少數民族歷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5]何耀華.彝族社會中的畢摩[G].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彝族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49~250.
[6]黃采文,萬冬冬.楚雄彝族的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4):23~24.
[7]賀 淵.彝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大眾文藝,2005(5).
[8]馬建武,陳 堅.從云南彝族文化看彝族園林特色[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3),28~29.
[9]普家清.楚雄彝族彝文古籍保護現狀及對策[J].云南圖書館,2010(3).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Promotion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 Promotion Scheme of ChuxiongNational Culture Park
Bai Yanrong
(Kunming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14,China
)
Abstract: Through deep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park landscape,this paper found out the defects and advantages of the origin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Combing the prominent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nalysis,idea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are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d referencefor the landscape designers.
Key words: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deas; method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