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承勇+鄒中華+王之穎+歐陽明

摘要: 指出了受各種因素影響,新余天然次生油茶林產量低、經濟效益低下,占全市油茶林面積54.9%的次生茶林基本為低產低效林,嚴重制約了其油茶產業的發展。主要探討了其油茶低產的原因,提出了綜合改造的措施,以期為提升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的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S7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25-02
1 引言
油茶屬重要的油料樹種,具有油質好、產量高、用途廣的特點。而多種因素導致油茶林產量低,降低了油茶林生產效益。通過對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的方式進行分析,總結其綜合改造的效果,對發展油茶產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新余低產油茶林現狀及原因分析
新余市是江西省油茶產業發展的重點市,目前有油茶林40萬畝(26667 hm2 ),其中天然次生油茶林21.95萬畝(14633 hm2),占全市油茶林面積的54.9%,大部分處于荒蕪狀態,畝產油茶鮮果不足50 kg,為低產低效林,嚴重制約地方油茶產業的發展,對這些次生油茶林的改造已經成為油茶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并且已經納入了全市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油茶低產林是相對而言,與高產林相比,產量甚為低下,經濟效益低。此次研究的低產茶林,種植時間長,長期荒蕪,品種混雜,并且樹齡老化,樹木疏密不勻、缺乏經營管理,產量低下。經濟效益低導致油茶低產林無人管理,放任生長,油茶林間雜草叢生,樹冠過高,最終影響油茶林產量降低[1]。且項目實施區勞動力工資在不斷地上升,茶果采摘成本居高不下,被人為遺棄,形成了沒有產出的低產低效林。
本次研究主要依托中財項目—“低產油茶林有機改培和有機茶油生產關鍵技術示范”,主要研究區的7個小班都位于新余市九龍山鄉境內仙女湖核心景區,因遠離城市工廠自然生態環境較好,油茶林生長立地條件較好,符合森林食品基地相關條件要求。
3 低產油茶林綜合改造的具體措施
3.1 低產油茶林的基礎改造
本項目研究改造的油茶林大多是缺少有效管護,樹齡較高,可以通過綜合措施提升油茶林的質量、產量。
3.1.1 清理林地、調整密度
林地清理及密度調控是改造低產油茶林的有效方式。每年冬季,組織人員開展清除病蟲雜灌、雜草的工作,清除老、弱、病殘油茶樹以及無產量油茶樹,對林地邊緣喬木予以保留。對密度大的油茶林進行間伐,調整成密度適中林,每畝保持在60~80株,改善林相,打造通風透光的環境。
3.1.2 修剪、施肥以及防治病蟲害
每年12月份,對實施地小班進行修枝整形。采用常規修剪技術,每棵樹留3~5個主枝。對小班林地進行墾覆、施肥,從山腳到山頂,開挖水平帶,深度20 cm為宜。在每株樹上方滴水線開弧形帶溝,溝深度為35~50 cm,施加20~30 kg農家肥或生物有機肥。防治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根據病蟲害選擇生物制劑或引進害蟲天敵。
3.2 低產油茶林的有機改培
加強管護措施,提升茶林質量,禁止引進污染企業,保護生物多樣性,達到生產有機茶油的目的。
3.2.1 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低產油茶林基地建設范圍內保留原有植被樹種不被砍伐,與油茶林形成鑲嵌交錯片林,保證植物的多樣化。
3.2.2 選擇合適的肥料
以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為主,或將壓榨發酵以后的茶枯餅運輸到油茶山地當作基肥施用,減少化肥使用。
3.2.3 覆蓋林地、控制病蟲害
開墾后的雜草、灌叢對林地進行覆蓋,可以抗凍防寒、防旱,抑制雜草、灌叢生長,保持水土,提升土壤肥力。增設太陽能殺蟲燈,養殖土雞等家禽,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清除病枝、病樹。
3.3 對低產油茶林的綜合管理
采取以上技術措施外,還應采用一些綜合性的保護措施。①保持生態環境。不過度砍伐樹木,不過度清雜墾復。②適時采摘油茶果。油茶果未成熟或過熟,會導致出油率降低,品質也大受影響。③加強對林地的日常管理,組織專人巡視,及時防治病蟲害,避免人為性破壞等現象。
3.4 對有機茶油生產技術的管理
茶果適時采摘、晾曬,遇到陰雨天要及時烘干,防霉。①貯藏運輸。油茶籽水分應該低于8%,從運輸工具、貯藏庫以及工作人員三個角度對質量進行嚴格地控制。②保持個人衛生。進入生產場所之前,清洗工具,手部用雙氧水消毒。③保持貯藏庫的衛生。油茶籽的倉庫不能與其它的物品混在一起,定期消毒,通風。保持在4 ℃低溫,避開光貯藏,最好采用充氮保鮮技術,這樣能貯存在18個月以上。
4 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效果
4.1 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的經濟效益
通過綜合改造,提升茶油的品質,強化做差異化的品牌意識,開發高端茶油細分市場。此次2015年開始實施的1030畝示范林,油茶林產值翻了一番。2017年10月中旬,專家按LY/T2116-2013油茶林產量測定方法進行了實測。
測定結果:綜合改造樣地平均密度77株/畝,平均年產果220.66 kg/畝,對照樣地平均密度106株/畝,平均年產果118.68 kg/畝(表1)。
在綜合改造前,每畝產油茶果118.68 kg,出油率達到5%,產茶油5.9 kg。按3.6元/kg茶油果,90元/kg茶油計算,1030畝低產油茶林產油茶果122240 kg,油茶果的總產值44.01萬元。6112.02 kg茶油,茶油的總產值達到55.01萬元。綜合改造后,油茶果可以增加收益41.20萬元,有機茶油增收82.40萬元,實現產值翻番的目標。endprint
4.2 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后的社會生態效益
在對低產油茶林進行有機改造以后,其主要是借助加強管理,促使油茶的品質以及產量有效提升[2]。同時,保存了原有生態環境,避免出現毀林造林。通過綜合性改造,可以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康養產業。其次,應用液壓冷榨非精煉有機茶油生產工藝實現無三廢排放,比現有的螺旋壓榨精煉工藝更加環保。油茶質量低,易產生低質低價惡性競爭,會傷害整個產業以及廣大農民的經濟利益,走品牌農業,充分利用低產油茶林純天然無污染自然生長的野生屬性,進行高端茶油的開發,代替進口橄欖油,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4.3 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所取得的成果
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項目建立以后,建成1030畝有機油茶林,輻射2000畝低產油茶林。其次有機茶油加工廠,已經完成了年產量100 t有機茶油生產線。生產工藝和產品都通過了有機認證,茶油營養成分比同類產品高,打造高端茶油品牌,產值翻番,已經發表2項專利。
5 結語
對低產油茶林進行綜合改造,強化油茶加工線的創新生產,通過運用調整密度、墾覆施肥、生物防病蟲等技術措施,提高油茶低產林的產量、提升茶油品質,輻射推廣周邊油茶種植,最終達到提升新余市油茶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乃燕,陳國臣,江澤鵬,等.油茶低產林綜合改造效果分析[J].林業工程學報,2015,23(1):103~105.
[2]李雁鳴,蘇智良,趙永豐.云南省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措施及經濟效益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85(33):12898~12899.
[3]蘭觀水. 關于油茶低產林改造的生理效應及對產量的影響探析[J]. 綠色科技,2016(11):59~61.
[4]楊富貴. 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措施及經濟效益探討[J]. 綠色科技,2016(9):113~115.
[5]商繼東,毛達民,吳英俊. 施肥對油茶低產林改造的效果分析[J]. 江蘇林業科技,2014,41(2):32~34.
[6]施庭有,錢迎新,段福文. 楚雄州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試驗效果初報[J]. 林業調查規劃,2014,39(2):124~128.
[7]羅 健,陳永忠,彭邵鋒. 油茶低產林改造研究進展[J]. 湖南林業科技,2012,39(5):109~111.
[8]雷小林,何小三,黃建建. 油茶低產林改造關鍵技術[J]. 江西林業科技,2011(5):38~40.
[9]陳 福. 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1(9):204~205.
[10]余林根,藍林江,葉鏡祥. 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研究[J]. 江西林業科技,1997(5):31~32+36.
[12]倪志成. 油茶低產林改造的思路及策略[J]. 浙江林學院學報,1991(4):73~77.
[13]林少韓,李桂梅. 油茶低產林改造工程的技術策略與實施方法[J]. 林業科學研究,1991(4):353~3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