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魔術在古代叫“幻術”,民間則稱為“戲法”,它是中國傳統的“百戲”娛樂形式之一。早在西周時期,中國的魔術師們已經粉墨登場。
周代“扶婁之國”已出現魔術表演
《拾遺記》中記載扶婁魔術師“吐云噴火”“口中生人”。
中國是魔術發源地之一。魔術最早始于何時?據十六國時期前秦王嘉所撰《拾遺記》里的說法,在上古周代已出現:“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云起霧,小則入于纖毫之中。綴金玉毛羽為衣裳。能吐云噴火,鼓腹則如雷霆之聲。或化為犀、象、師子、龍、蛇、犬、馬之狀,或變為虎、兕。口中生人……”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扶婁這個地方的人擅長玩魔術,現代常見的“口噴煙火”(吐云噴火)、“大變活人”(口中生人)等,都曾是扶婁國魔術師的絕活。
但是,《拾遺記》歷來被歸類為“筆記小說”,公元四世紀時的王嘉記錄公元前十世紀的事情顯然不可能是史實,因此周成王七年的“魔術記載”存疑。不過,從現代考古發現分析,王嘉所記并非無稽之談,至少在漢代,這樣的魔術表演已相當成熟。
在山東嘉祥劉村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上,便發現了“吐火”魔術表演。在河南登封啟母闕出土的畫像石上,也發現同一類型的魔術表演。所以說,《拾遺記》所記并非全部“胡編亂造”,大部分還是有根據的。
秦漢時期魔術被列為“百戲”之一
《西京雜記》記載黃公“畫地成江河,撮土為山巖”。依《拾遺記》所述來看,“扶婁之國”可以看成是中國古代的“魔術之鄉”。這樣的地方是否真的存在呢?據考證,扶婁之國是一個早已消失的轄地,相當于今天嶺南惠州、東莞、深圳一帶的“縛婁古國”。“縛婁”為春秋時期稱呼,漢代叫“傅羅”,魏晉稱“博羅”,博羅一名至今尚存。
有人說,名叫“吐火”一類的魔術是從西域傳入的,這顯然值得爭議,因為扶婁人已有表演。如果說《拾遺記》所記的魔術多少都有神話的色彩,那么秦漢以后,有關魔術的文字記載就靠譜多了。如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所作的《西京賦》里,便記述了漢安帝時代的魔術表演節目。
當時,魔術表演已被列入“大型文藝演出”(百戲)的節目單。《西京賦》提到的“東海黃公”,便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大師,他能操作技巧要求極高的大型魔術,表演時施用“幻術”,“立興云霧”。
黃公表演的魔術盡管復雜,但當時的很多魔術師也能表演。《西京雜記》中即提到這種魔術:“淮南王好方士,方士皆以術見,遂有畫地成江河,撮土為山巖,噓吸為寒暑,噴嗽為雨霧。”
考古中發現,漢代藝人還能表演恐怖的名叫“穿心”的魔術,山東孝堂山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便繪有“穿心人”。
唐代“元會”盛行大型魔術表演
古代曾有一個叫座的大型節目《魚龍曼延》。它是皇家的保留節目,其中除有許多魔術表演情節外,還夾雜其他雜技表演。
魚龍曼延也寫作“魚龍漫衍”,本為《魚龍》和《曼延》兩個節目,常連在一起演,故名。演出時由人扮演大魚和巨獸,實為魔術化的動物表演:巨獸初變成一條巨大的比目魚,后來化身為一條大黃龍……
唐代,“百戲”這種流行的綜藝表演在宮廷中相當盛行。每年正月初一舉行的“元會(類似現在的‘春晚)”上,常有《魚龍曼延》這種大型的魔術表演。好多魔術是把東西“變出來”,而有一種名為“藏狹”的魔術,則是將東西“變沒了”。
由于魔術很神奇,有人遂將其視為“怪術”。例如唐代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所記的“怪術”,不少便是魔術。唐憲宗元和年間,江淮術士王瓊“嘗在段君秀家,令坐客取一瓦子,畫作龜甲懷之。一食頃取出,乃一龜。放于庭中,循垣西行,經宿卻成瓦子”。
騫霄國給秦始皇獻畫工“裔”
漢魏時期,吳國有一個叫徐光的魔術師“常行幻化之術”。徐光擅長“種苽植樹”,剛下的種子,就能長苗,很快結果。
公元前十世紀前后,不少西域魔術師來到中原,時稱“化人”。據《列子·周穆王》記載:“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
秦始皇元年,西域騫霄國曾給秦始皇獻了一位叫“裔”的畫工。裔其實就是一位魔術大師,他口含丹青,噴到地上即成畫。有的西域僧人則憑高超的魔術技巧令同道敬服。據某書記載,當時西域名僧鳩摩羅什能“吞針”:他在一個缽里放滿了針,當著全寺僧眾的面,把針吞入口中,與吞藥丸沒有兩樣。僅憑這一招,就讓眾僧心服口服。
“善隱”之“遁術”先秦時期已出現
《搜神記》記載左慈為避曹操暗殺“卻入壁中,霍然不見”。
王瓊表演的“畫龜術”與現代魔術“大變活物”其實是一個原理。這種魔術在東漢末年,一個叫左慈的人已經會玩了。左慈是中國古代一位超級魔術師,安徽廬江人,能作多種魔術表演。據《搜神記》記載,有一次,左慈應邀參加曹操的宴會,曹操欲一試他的本事,笑著對賓客說:“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者,吳松江鱸魚為膾。”
左慈知道曹操是考他,遂表示弄條魚很簡單。他讓人找來一個銅盤,注滿水,“以竹竿餌釣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
曹操存疑,說“一魚不周坐客,得兩為佳”。于是,左慈又在盤中垂釣,不一會兒,又釣得一尾鱸魚,“三尺余”,“會者皆驚”。
左慈還能變出酒、肉來,還能讓自己變成羊,這讓曹操覺得他法術太厲害,可能成為威脅,于是欲暗殺他,結果左慈“卻入壁中,霍然不見”。左慈的逃生之法,就是現代魔術師也喜歡表演的“遁術”。
“遁術”是中國的本土魔術,早在先秦時期已出現。據劉向《列女傳》中記載,古代著名丑女鐘離春擅長“遁術”,書稱“善隱”。有一次齊宣王對她說,他很喜歡隱身術,希望看看。話未說完,鐘離春就不見了。
古人也熱衷魔術“揭秘”
魏晉時期,魔術中的“還原術”也已經成熟,比如“斷舌復聯”“剪絹還原”“焚紙復原”等。據古籍記載,有一個人表演名為“斷舌”的魔術時,當著觀眾的面將舌頭用刀割斷,鮮血淋漓,然后將半截舌頭放在一個容器中,傳給觀眾驗看。斷舌重新含到嘴里后,又接上了,“坐人見舌則如故”。
然而,再精彩的魔術也是假的。與今人一樣,古人也熱衷破解魔術。比如天竺胡人最拿手的“吐火”便讓中原人給破了。《搜神記》揭秘:“其吐火,先有藥在器中,取火一片,與黍館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張口,火滿口中,因就燕取以炊,則火也。”
在古代,魔術表演一旦失手,不只是名聲掃地的問題,很可能丟掉性命。唐代有個叫侯元的人便因為魔術(道術)不靈而被斬。《西京雜記》也記載漢代魔術大師“黃公”:“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
唐宋以后,魔術更是五花八門,現在讀者能看到的魔術當時均已出現。現在的魔術雖然道具現代化了,但很多魔術原理與古人的相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