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芬
摘要:指出了近年來瀕危植物越來越來多,而瀕危植物是指:由于人類對環境保護的不重視,對生態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最終,使得一些植物瀕臨滅跡,這些植物就被叫做瀕危植物。介紹了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該地區的瀕危植物種類及分布區域,分析了造成了這些植物瀕危的困素,并提出了對云南省瀕危植物的保護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瀕危;植物;措施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75-02
1 引言
有科學家根據之前的調查推斷,地球正在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資料顯示:野生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是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0000多種,中國的野生植物占世界的10%,在世界排名第三。
到現在為止,隨著人口快速增長和技術不斷進步,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類的活動已經使得物種的滅絕速率增加了1000倍(薛躍規,2006)[1]。隨著物種的消失,DNA中特有的遺傳信息以及其他的特征就會永遠的消失,其中的潛在價值也就無所追尋了,將成為千古之謎。生物群落的研究告訴人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一種植物的滅絕會引起其他幾十種生物的消失(李文軍等,1993)。
2 云南自然地理特征
云南處于高原地區,空氣干燥,而且比較稀薄,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隨著太陽高度角的改變而增減外,也會受到云、雨的影響(余志堅,2014)[2]。全省絕大多數的地區年降水量在1100 mm,但是受到冬夏季節不同大氣環流的控制以及影響,降水量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相當的不均勻。每年的6~9月份是降水量最多的4個月,是全年降水量的60%。在小范圍內還會出現降水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也就是通常情況下的西邊日出東邊雨。市區的年均氣溫15.1 ℃,最熱的時候月平均氣溫19.7 ℃,溫度、濕度都很適宜,而且長日照,無霜期多,能見度很好,鮮花全年開放,草木四季蔥綠,素有“春城”的美譽。
3 瀕危植物種類及分布區域
3.1 毛枝五針松
毛枝五針松(Pinuswangii)原產于云南東南部有石灰巖的山地,大多數生長在石灰巖山地里面的常綠闊葉林中或者是懸崖峭壁上[3]。原產地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3~17 ℃,極端低溫也沒有低于-4 ℃,極端高溫達到32 ℃;年平均降水在1000~1500 mm,季節性分明,干濕分的很清楚,濕度在80%~85%。植物生長的地方土壤是赤紅壤或者是紅色的石灰土,多呈酸性,pH值通常在4.5~5.5之間。
3.2 馨香木蘭
馨香木蘭(Magnoliaodoratissima)特產于云南東南部的石灰巖地帶,通常在常綠闊葉林的邊緣地區。產地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3~17 ℃,極端低溫也沒有低于-4 ℃,極端高溫達到32 ℃;年平均降水在1000~1500 mm,季節性分明,干濕分的很清楚,濕度在80%~85%。植物生長的地方土壤是赤紅壤或者是紅色的石灰土,多呈酸性,pH值通常在4.5~5.5之間。
3.3 華蓋木
華蓋木(Manglietiastrumsinicun)是云南省西疇縣法斗特有的,現在只有7株大樹。為原產地闊葉林的上層樹種。雖然能開的花較多,但是結實效果不好。
3.4 馬尾樹
馬尾樹(Rhoipteleachiliantha)和云南金錢槭(Dipteroniadyeriana)分布于滇、黔、桂的石灰巖地區,為陽性或者弱陽性樹種,大多數生長在林緣或者是隱蔽度較小的林中[4]。原產地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3 ~17 ℃,極端低溫也沒有低于-4 ℃,極端高溫達到32 ℃;年平均降水在1000~1500 mm,季節性分明,干濕分的很清楚,濕度在80%~85%。一般是在紅土地或者是石灰土(紅色)生長。
3.5 屏邊三七
屏邊三七(Panaxstipuleanatus)是云南東南部有石灰巖的地方的特有種,喜陰,一般生長在有庇蔭的常綠闊葉林下面。分布地區的環境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3~17 ℃,極端低溫也沒有低于-4 ℃,極端高溫達到32 ℃;年平均降水在1000~1500 mm,季節性分明,干濕分的很清楚,濕度在80%~85%。植物生長的地方土壤是赤紅壤或者是紅色的石灰土,多呈酸性,pH值通常在4.5~5.5之間。
3.6 云南紅豆杉
云南紅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etL.K.Fu)為常綠高大喬木,高40 m,胸徑2 m。一般都是雌雄異株。主要分布于云南的滇西北地區,生長在平均海拔在1640~3300 m之間的中山、亞高山緩坡、溝谷、溪流兩崖、陰坡或者是半陰坡。對氣候的適應范圍很廣,主要是生長在紅壤地、溝谷沖擊土上。
3.7 望天樹
望天樹(ParashoreschinensisWangHsie)屬于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特征植物,樹木的高度可以達到70 ~80 m,主要分布在熱帶季風氣候地區以及向南開口的河谷地區,該地區屬于全年無霜區域,濕潤溫暖,干旱潮濕季節分明,一年的平均溫度在20 ~22 ℃之間,極端低溫也沒有超過2 ℃。平均海拔在350 ~1100 m之間,主要產于云南的勐臘、馬關。
4 保護對策
4.1 加強和鞏固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對于保護區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建立與保護,是保護瀕危植物的有效途徑之一[5]。因為昆明市整個地區的瀕危植物數量較多,而且分布的也比較廣泛,那么,對于這個區域的瀕危植物的保護方案,只能是就地保護和管理;因為一些瀕危的植物是生長了很多年的植物,如果在沒有確定其生活習性的情況下,貿然進行遷徙,勢必會造成植物的損壞甚至是死亡。雖然昆明市現在已經有一批自然保護區,但是,這些區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那么,在今后,必須跟進保護區的管理和監督,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培訓,使得管理員的素質有所提升;對用于保護區的管理以及建設的資金,實行專人負責制度。endprint
4.2 加強宣傳和教育
雖然現代人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有所提升,但是,對于瀕危植物的保護意識還是欠缺,這就需要保護區加大宣傳力度,以及改進宣傳的方式方法,加強全民的保護意識,盡可能的做到家喻戶曉,進而更好的保護瀕危植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4.3 促進植物的利用和保護
通常情況下,不斷的對植物進行保護,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植物。只靠單純的保護植物不會遏制資源的減少,因為各種缺乏保護的開發確在不斷的進行著。截至目前,對于植物開發利用的單位很多,但是,對于植物給與保護的單位卻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單位會認為,植物就是用來開發和利用的;如果不開發利用,要這些植物有何用。昆明是一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有些自然保護區又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如:石林風景名勝區、轎子雪山自然保護區等。那么,在這些自然保護區內必然會有瀕危植物的存在,這樣,就要求在景區內的活動,必須以生態旅游為主,側重科普教育,防止生態的破壞。旅游區的一切開發活動的前提都必須是保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4.4 深入開展調查和研究
雖然在昆明地區已經有很多單位和科研機構對這個地區的瀕危植物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采集,但是,調查的范圍和力度還不夠,還需要對一些瀕危植物進行徹底的調查(李革等,2010)。只有在摸索清楚本底的基礎上,才能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綜合評價以及對于受到威脅的物種給與優先保護。想要為今后的植物資源保護以及利用提供基本的資料,那么在調查的過程中就要細化調查的內容,比如總類、分布的地區、分布地區的生態條件以及為什么會瀕危,然后建立相應的體系,從而掌握瀕危植物動態規律,慢慢的完善植物資源管理數據庫和信息系統。
5 瀕危原因
5.1 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有很多,比如生殖力的下降、失去生活力、遺傳力下降以及適應力的衰竭等,這些都對瀕危植物的生長繁衍有很大影響。因為大多數瀕危植物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生殖方面的障礙,比如花粉容易敗育、雌蕊和雄蕊不能夠同步發育、胚胎不能正常發育等一系列的問題。有些植物雖然能夠結出果實,但是種皮異常的堅硬,種子的繁殖能力幾乎為零,在正常的情況下進行播種,發芽率基本為零,自然更新能力也相應的很弱。比如黃牡丹(Paeoniadelavayi)(龔洵等,1993)種子在自然的狀態是休眠的;蘭科的植物種子極其微小,胚胎也沒有發育完全,更有甚者是沒有組織來貯藏種子萌發需要的營養,所以,通常大家都認為蘭科植物的種子依賴共生菌的營養來提供萌發所必需的營養,這也許就是大多數蘭科植物都瀕臨滅絕的原因。
5.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肯定不外乎人為的和自然的。現在雖然一直在提倡保護環境,但是,自然保護區的環境還是遭到很大的破壞。然后就是氣候變遷,使得很多植物滅絕。部分得以幸存的植物也成為了稀有物種,比如銀杏、蘇鐵類的植物。
昆明地區的很多瀕危植物都是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或者是觀賞價值,人為的亂砍亂伐、過度的采挖植物資源,使得珍稀植物在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壞。同時,由于政府對于重工業的重視,工廠的排污等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同時大面積的破壞森林引起水土流失、土地的沙漠化嚴重,最終導致植物無法生存。對植物的生存造成各類威脅的因素里面,人類的活動是最主要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薛躍規.瀕危樹種粗齒梭羅的生態學及其保育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2]李文軍,王恩明.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及其價值[C]//陳靈芝.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3]余志堅.氣候對云南變成植物王國中的作用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4(1):178~178.
[4]李 革,歐陽志勤,祁云,等.有關自然保護區的若干問題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10(1):27~29.
[5]龔 洵,武全安.瀕危植物黃牡丹受威脅因素初探[J].植物引種馴化集,199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