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琴
摘要:指出了怒江州發展生態旅游資源可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有助于發展當地經濟。然而,由于怒江地區具有脆弱的社會生態系統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發展生態旅游業。闡述了怒江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分析了影響怒江生態旅游發展的各項因素,提出了提升怒江生態旅游資源的有效措施,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怒江州;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84-02
1 引言
位于云南西北邊陲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為我國僳僳族、怒族等種族的主要居住地。怒江州與外界的交流甚少,主要的制約因素在于經濟、文化以及地理條件等,該地的商品經濟發展處于落后階段,并且缺乏發展農業經濟,某些偏遠地區仍然使用的是傳統的生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該地經濟發展難度。該地由于地理條件以及缺乏有效的交通,這也相應地為其自然資源以及人文資源保護帶來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怒江地區具有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并且山川秀麗,風光迤邐,具有復雜的生態環境,并且人文特色鮮明,為該地的生態旅游開發以及人文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2 怒江地區發展生態旅游資源的優勢
2.1 自然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由于怒江州地區具有復雜的地理條件以及地質構造,并且形成了“四山夾三江”的地理景觀,并具有世界級的“三江并流”奇觀。在怒江區域之內擁有是三大峽谷,分別為獨龍江峽谷,瀾滄江峽谷以及怒江大峽谷,其中“怒江大峽谷”由于其獨特的景觀特征,被稱贊為“東方山大峽谷”。該地處處可以見到飛流瀑布,異石奇峰等雄偉景觀。在怒江兩岸分布著茂密的森林,并且具有較多珍貴的保護動物,該地具有我國跨有三個氣候帶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此外,該地還具有多處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高達8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
2.2 人文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怒江州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呈現多樣性,并且展現出自然與人類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怒江州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并且在峽谷深處居住著僳僳族、白族、藏族以及怒族等多民族同胞,整個怒江州總人口的92%都是以上少數民族。由于該地為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具有豐富多樣性的宗教文化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在該地不僅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并且具有豐富迷人的特色民族舞蹈以及慶祝活動。僳僳族有民歌“擺時”特色文化以及“上刀桿”等傳統儀式,獨龍族具有獨特的“紋面”習俗等,各個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以及傳統舞蹈都是我國非物質保護遺產,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美譽。怒江州具有多種民俗采風的最佳節日,例如怒族的朝山節、普米族的七月半節日、彝族的“火把節”等。并且怒江州具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例如木楞房、干欄式竹樓等都具有當地的民族特色。此外,怒江州還具多處獨木天梯以及古棧道等,還有橫渡大江的獨木舟。與此同時,怒江州還有豐富的古人類遺址,例如馬鞍山新石器遺址、臘斯底巖畫等,這些都展現了怒江州豐富的人文生態旅游特色。
3 影響怒江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各項因素
3.1 該地具有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
隨著近些年不斷增長的人口以及上升式發展的經濟水平,該地居民越來越多地開發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并且出現了較多的破壞性行為,例如對森林資源過度砍伐等,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資源,使得森林覆蓋率不斷下降。此外,由于該地少數居民還是沿用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植被,嚴重造成了水土流失情況,降低了土壤肥力,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地質災害,極度破壞了怒江州的生態環境。其次,由于該地不斷進行開發利用,不斷增加工業生產的廢棄物,但是卻無法采用先進的技術處理產生的污染源。隨著不斷破壞的地質環境以及生態環境,導致該地基本的生活遭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限制。
3.2 具有脆弱的社會生態系統
怒江地區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條件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社會發展,并且由于簡單的經濟活動,較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地的生產活動,多數地區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耕作方式。怒江州地區有部分少數民族是由封建社會直接跨越為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卻沒有相應提升該地區的社會生產水平,大多數少數民族居民的思想意識以及生活方式還是處于封閉狀態。此外,該地區大多數人們具有較低的文化素質,并且生活節奏十分緩慢,具有廣泛的貧困面積。怒江州地區共有人口40多萬人,但是有將近1/5的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此外,隨著不斷開發利用的民族旅游文化,引進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為怒江州的人文資源增添了色彩。
4 提升怒江州生態旅游資源的有效措施
4.1 開發利用需要嚴格遵循保護性原則
如果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將在較長時間之內無法進行修復。所以,為了確保該地的生態旅游資源可以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需要始終堅持以保護性為主要的開發原則,尤其要加大保護該地的民族生態以及自然生態等,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開發利用。在總體開發生態旅游時,需要嚴格遵守生態學原理,并且在開發項目上需要確保科學性,布局規劃也要滿足合理性,需要在前期加大對該地生態環境的測評,明確該地最大的環境承載力。此外,還需要按照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制定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在促進社會經濟的同時進行旅游開發建設,并且有機結合農業開發、生態保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在建設風景區時,需要注意維護該區域的完整性以及真實性,如果要進行人工增設景觀時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4.2 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并且調動當地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由于怒江州處于云南邊陲地區,交通十分匱乏,這樣才能有效保護當地特色文化不遭受破壞。然而,隨著當地不斷進行開發,導致較多的外來文化影響和侵襲著當地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居民的三觀思想,不斷出現文化消失或者同化現象,使得當地神秘久遠的文化開始消亡。基于以上情況,在發展當地人文生態旅游時需要將逐漸消亡的歷史文化拯救傳承,例如當地特色的飲食文化、舞蹈風情以及民間文學等,這樣可以借助于旅游發展的契機傳承和宣揚特色民族文化。當地可以在特色節日開展觀光游,并且可以宣傳當地特色的建筑文化,使外來人員參與到當地特色的民族習俗,并且可以按照少數民族方式來接待游客。例如在接待游客時可以身著特色民族服裝,使外來人員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民族風情當中,有利于傳承和宣揚當地特色文化。
5 結語
怒江州旅游資源屬于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因此在開發利用時需要遵循長久穩定的發展趨勢,不斷提供創新發展思路以及改革傳統的發展模式。怒江州生態資源面臨著自然資源破壞以及人文資源消亡的發展制約,所以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從這兩方面入手,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使當地生態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 科,馬秀峰,屈小爽.基于文化生態理論的古村落旅游開發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區古村落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17,19(1):59~64.
[2]魏明忠,刁白羽.淺析鐵路建設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影響研究——以云南省滇西地區鐵路建設為例[J].中國商論,2017,12(1):58~60.
[3]陳 暢.云南怒江地區地學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前景分析[J].云南地質,2017,36(01):7~12.
[4]董培海,任一超,王 芳.“峽谷型”線性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以怒江大峽谷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5,34(4):66~71.
[5]幸 嶺,蔣素梅,王麗萍.論旅游開發中滇藏茶馬古道的保護格局——以滇西北核心段為研究對象[J].經濟問題探索,2015,4(7):178~184.
[6]鮑金紅,胡 璇,武陵山片區恩施州文化軟實力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25~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