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峰 黃致敬 羅燕飛 陸霜霜
【摘要】隨著先進分子遺傳學檢測技術的發展,常用的二代測序技術和拷貝數檢測技術日益成熟,其檢測價格有所下降,并得以大量用于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基于此,兒科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水平取得飛速的發展。但這些新技術的使用,也會帶來一定的挑戰和問題,例如:如何挑選恰當的檢測技術、如何解讀檢測結果等。因此,本文針對相關檢測技術做一個總結,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遺傳病檢測技術;兒科;神經系統疾病;診治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1
近些年,我國遺傳病檢測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基本上可以與世界同步。但也有一些新檢測技術處于起步應用階段,因此,需要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基于此,本文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以供與兒科同行一起研究與討論。
1 第二代測序技術分析
與第一代測序技術比較,第二代測序技術具有測速費用低、速度塊等優點,支持邊合成邊測序操作,從而在臨床疾病檢測中得到廣泛的使用。現階段,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全基因測序就是針對某種生物基因組內的所有基因展開測序,可以真實展現整個生物體所有的遺傳信息;全外顯子測序(WES)則是運用目標序列的捕獲技術,對基因組所有外顯因子進行捕獲操作,并實施高通量測序的技術[1]。與全基因組測序比較,這種技術在包含蛋白編碼信息的基礎上,展現出成本低、測序周期短、便于分辨數據等優勢[2]。但這種技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了解非編碼序列是否出現改變,無法全面的了解基因組狀況。疾病靶向序列測序技術(DTS)工作原理與全外顯子測序,就是先要捕獲目標需求,隨之開展高通量測序。按需定制主要優勢在于,能夠與某一類疾病、臨床表現有關的致病因子整合在一個基因測序包內實施高通量測序操作,尤其適合用于臨床遺傳性病因異質性強疾病檢測中[3]。DTS主要優點為目標區域比較集中,測序成本有所下降,有利于縮短測序及數據分析所用周期,進而滿足臨床診斷要求。如今,DTS得以廣泛用于臨床診斷中,包含癲癇、先天遺傳代謝病、智力障礙等。上述疾病具有較強的異質性,對于標本取材、診斷比較困難的疾病,DTS因具有創傷小、可以同時檢測引起類似表現的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基因優點,能夠提前到臨床診斷后,在神經病理等信息之前展開檢測。必須注意,DTS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無法檢測出未知致病基因;DTS基因包可能優于設計缺陷,導致所納入已知基因并不全面,導致發生關鍵遺傳信息遺漏的情況;新疾病或者表型有關基因被發現,DTS納入的基因需要不斷進行更新,因此,優秀的DTS檢測包需要定期更新納入基因。
2 拷貝數檢測技術分析
該技術主要由多重連續探針擴增技術(MLPA)、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aCCH)組成,其中,aCCH是在芯片上使用攜帶不同熒光素的樣本和正常對照樣本展開共雜交,此時,發現相對于正常對照樣本基本組可知,病例樣本基因組DNA拷貝數發生改變。aCGH檢測技術的優勢在于,用來進行單次檢測的DNA樣本量比較少,可以覆蓋整個基因組,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4]。而在國內,使用aCGH技術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價格,從技術方面分析,aCGH無法檢測小于2 kb的DNA片段缺失或者重復情況。MLPA就是運用探針和目的DNA序列實施雜交處理,依托連接、產物電泳分離等步驟對目的DNA序列展開定性及半定量分析技術[5]。MLPA展現出試驗周期短、操作方便等優勢,進一步確定基因是否重復或者缺失。與上一種技術對比,該技術的缺點在于,一次檢測區域范圍有一定的閑置,無法覆蓋整個基因組。MLPA技術的優點是,其價格明顯低于aCGH,且操作簡單,能夠快速分析數據,獲得良好的檢測信息。不得不說,雖然遺傳性檢測用于兒科神經系統疾病診治的作用越來越大,也需要清晰地看到每一種技術的局限性。例如:無法準確展開查體操作,確定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將共濟失調誤診為肌無力,那么,就無法正確挑選疾病靶向測序包,由于肌無力和共濟失調作為兩個不同的疾病靶向測序包,還必須了解所用測序包是否滿足自己檢測的目的。此外,還必須向患兒家長說明遺傳性檢查在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不要濫用遺傳學檢測技術,醫者需要在與家
長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后,由家長決定是否讓孩子接受檢測。
3 結 論
綜上所述,優于遺傳學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檢測成本明顯下降,檢測準確的得到相應的提高。我們可以相信,遺傳學檢測會稱為臨床一種有效的技術手段用于兒科神經系統診療工作中,不僅可以準確診斷病情,也能為評估患者預后情況、特異性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胡 林,李煥錚,欒兆棠,等.應用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對一個Escobar綜合征家系進行基因突變分析[J].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2017,34(2):209-212.
[2] 謝 華,呂凌云,高志杰,等.探索全外顯子測序在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7,40(8):623-629.
[3] 劉維強,張慧敏,李浩賢,等.全外顯子及靶向文庫捕獲測序在多囊腎病基因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7,9(5):301-307.
[4] 劉旭霞,姜騰勇,郭 俊,等.目標基因捕獲測序技術檢測1例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突變[J].臨床檢驗雜志,2014,32(5):333-336.
[5] 張麗娜,梁立陽,孟 哲,等.應用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對55例智力低下/發育遲緩患兒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8):795-79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