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美蘭 晏彤娟
【摘要】目的 觀察袋鼠式護理緩解足月新生兒操作性頭痛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足月新生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使用袋鼠式護理,比較兩組疼痛狀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對照組是否滿意是否有顯著差異,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袋鼠式護理用于足月新生兒護理中,可降低患者疼痛,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袋鼠式護理;足月新生兒;操作性頭痛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2
新生兒出生后就具有疼痛感,但不會表達,因此在往常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時,注意不到新生兒痛感,給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1]。在本次研究中,將60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操作性頭痛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足月新生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其中剖宮產例數15例,自然分娩15例;對照組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剖宮產13例,自然分娩1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保證新生兒環境,進食1 h后,新生兒行仰臥位,保溫箱15 min后,進行采血;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袋鼠式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穿刺操作會造成新生兒劇烈疼痛,造成全身反應,所以,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進行安撫與關懷,如有必要,可對其進行母乳喂養,或糖水吮吸,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受;
(2)嬰兒帶好帽子,穿好尿布,使其俯臥在母親胸前,保持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用被褥或者毛毯蓋好嬰兒,做好保暖。護理人員在旁進行指導,保證嬰兒安全,使母親與新生兒進行交流。如輕蹭肌膚,溫柔說話,時間應在1 h以上;
(3)護理人員完成準備工作后,在進行至疼操作,如保證室內溫度,防止患兒體溫流失,做好隱私保護,床頭抬高50°,保證母親與新生兒舒適體位,避免產婦隱私暴露,準備好毛毯等,做好御寒處理,新生兒皮膚應保持在37°,環境濕度約為55%;
(4)因為新生兒免疫力不高,易出現感染,所以,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中,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加強對新生兒的隔離,對新生兒臍部、口腔及皮膚進行相應消毒,避免造成感染。上述護理完成后,采集新生兒血液,護理工作持續到采血結束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使用nips評價患兒疼痛狀況,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來進行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來進行檢驗,用率(%)來表示,(P<0.05)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觀察兩組患兒疼痛狀況
觀察組疼痛評分比較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兩組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狀況
觀察組非常滿意21例,滿意8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非常滿意12例,滿意10例,不滿意8例,滿意度為73.33%,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405,P<0.05)。
3 討 論
疼痛可造成新生兒負面情緒,通過外界刺激在人體上作用。新生兒出生后就有感知外界疼痛的能力,但因為新生兒群體比較特殊,沒有辦法對自身疼痛進行表達,新生兒疼痛反應較難推測,所以,護理人員及其他通常會注意不到患兒疼痛,疼痛反復刺激患兒,會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理及心理[2]。
袋鼠式護理又稱皮膚接觸管理,是指新生兒父母等家長,對患兒進行與袋鼠等動物相似的照顧方式,將新生兒放置在家長胸前,進行親密的交流,對新生兒進行關懷與撫慰,增加新生兒安全感。不僅改善新生兒與產婦的關系,提升患兒存活率,并操作起來比較方便,十分人性化。這樣可有效使新生兒在進行相關刺激性操作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及緩沖外界刺激。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觀察組疼痛評分比較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充分表明將袋鼠式護理用于足月新生兒操作性疼痛護理中,可緩解患兒疼痛,提升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對新生兒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緩解足月新生兒操作性頭痛,效果顯著,有效減輕新生兒疼痛,提升滿意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攀蘭.袋鼠式護理干預對足月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緩解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9):1282-1284.
[2] 王 娟,卓瑞燕.袋鼠式護理對足月新生兒疼痛反應和體格發育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7,25(3):189-192.
本文編輯:趙小龍